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2P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模型,分析了P2P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阐述了P2P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中"云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一些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快捷、方便、灵活的新型金融模式,已经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一个发展较快的金融模式。然而在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的风险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因此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形成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动因,提出了几点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的建议,目的在于规避P2P网络的借贷风险,保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顺利运营。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逐渐融合,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成为金融领域新的搅局者。网络借贷平台通过短平快的借贷方式,目标市场直指被传统商业银行忽略的小微金融,通过准确市场定位,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融资需求,因而呈现爆发式增长。现阶段,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政策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网络风险、信用风险。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了借贷风险的相关理论以及网络借贷的研宄进展。在分析网络借贷风险形成因素之前,先介绍了我国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以及行业规范现状。后文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参考借鉴国外网络借贷风险评估的经验,提出了我国P2P平台风险评估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贷款资金链断裂引发信用风险、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造成操作风险、资金诈骗导致声誉风险,以及可能弱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等风险问题,提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监管、建立网络借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P2P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立P2P网络借贷资金监管体系和探索区域发展模式等P2P网络借贷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行业应运而生,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借贷模式。但P2P网络借贷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蕴藏着诸多风险。本文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对象,针对P2P网络借贷存在借款者信用问题、缺乏有力的贷款催收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网贷平台倒闭风险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征信体系、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平台信息系统安全、建立第三方托管制度以及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等结论,为我国的P2P网络信贷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将P2P技术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技术结合起来。利用P2P网络结构分析了资源共享的动态过程,解析了分布式的数字资源的检索和存储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7.
P2P网络传输协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C/S与P2P传输方式的区别入手,讨论了P2P的发展历程,分析P2P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多点传输的信息共享方式的优势所在,每个用户既是客户机同时又是服务器,极大的提高网络下载速度,丰富了网络资源,并对当前的P2P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促进了信息流通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提出挑战。P2P技术的出现在传播网络信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围绕节点信任问题、节点通信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总结了一些解决策略,如建立信任模型、安全通信模型以及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系统和软件,展望了P2P网络安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P2P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是目前新一代网络研究的活跃领域,它引导网络计算机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将P2P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领域,尝试解决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等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于机器学习在P2P网络流识别中需要大量标记训练数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图半监督支持向量机的P2P流识别方法。采用自动调节的高斯核函数计算少量标识数据和大量未标识训练样本之间的相似距离以构建图模型,并在标记传播过程中嵌入训练样本局部分布信息以获取未标记样本的标识;在此基础上使用所有已标记样本对SVM训练实现P2P网络流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兼顾整个训练样本集的信息,在提高SVM识别精度的同时,极大降低了人工标记训练样本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引入介绍了P2P技术,提出了基于P2P的电子商务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的网络结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并与传统服务器模式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抑制P2P网络中节点的搭便车行为,本文在校园网中开展研究,深入研究了搭便车用户的行为特征,并分析其根本原因,将用户行为引入激励机制,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激励机制User Behavior 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 UBIM)并设计了其效用函数,在效用函数复杂度和效率之间找到了良好的折中.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UBIM的原型系统BITShare,经过长期的运行表明,UBIM在有效抑制搭便车行为的同时,能显著提高系统的查询命中率、热门资源分享率以及节点平均在线时长.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的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15.9%、9.6%、14.9%和8.5%。2)施磷对玉米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2009年施磷量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影响,后2年40和80kg/hm2施磷量时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不施磷,2年平均提高12.5%和15.9%;40kg/hm2施磷量时(2010年)和80kg/hm2施磷量时(2010和2011年)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不施磷,2年平均分别降低8.8%和10.4%;施磷只对2011年磷素收获指数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土壤基础磷肥肥力较好,施磷在第2年和第3年才产生梯度效应有关。综上,间套作和施磷均能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对收获指数均无影响,但却降低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存在奢侈吸收现象;间套作对磷素收获指数无影响;施磷有提高磷素收获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P2P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基于JXTA的P2P通信主要通过管道通信来实现。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利用JDOM与管道的结合,创建、规范化、获得并解析XML文档来实现P2P网络中对等体之间的即时通信。  相似文献   

17.
目前非结构P2P系统所采用的两层聚类结构HCPON存在的问题是超级节点仅采用单一的备份节点作为冗余备份,使得系统健壮性的提高很有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层聚类结构的高效P2P系统(PTLCA),根据节点的拓扑优先级等对节点进行分层处理和聚类,同HCPON相比,PTLCA在性能上有显著的提高,能够满足大规模流媒体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