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斑病菌是近年来影响安徽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本研究利用rep-PCR指纹技术分析了来自安徽11个不同县市的水稻条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用引物BOX、REP和ERIC分别对94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3组引物共扩增出了49条指纹条带,且所扩增出的DNA条带均为多态带。在群体平均水平上,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 0.32,Shannon 信息指数(I)为 0.49,表明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但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在地区间存在差异。UPGMA聚类分析表明,来自毗邻地区的水稻条斑病菌种群大都聚为一类,水稻条斑病菌种群遗传谱系与地理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相关性。同时,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我国发生的玉米灰斑病菌地理差异及遗传结构,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对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分离自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16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通过ISSR标记筛选出10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81条DNA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19~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供试菌株被聚为2大类群,来自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菌株各自聚为一组,在DNA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是2类不同的致病类群。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西南各地区玉米灰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均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标记可揭示出玉米灰斑病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西部山区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揭示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起源及进化关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西部山区4个小麦产区的35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ISSR和AFLP分析均将35个菌株分为3个组,组Ⅰ包括来自卢氏和灵宝的大部分菌株;组Ⅱ包括来自栾川、卢氏和巩义的菌株;组Ⅲ由4个地区的个别菌株组成,同时包含1个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获得的菌株。ISSR分析出菌株遗传距离分布在0.0139~0.659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64.83%,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2749;而AFLP分析所得的各菌株遗传距离变化幅度在0.1257~0.932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82.68%,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5100。可见,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所用的2种方法均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AFLP分析小麦白粉菌群体表现出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部分地区稻曲病菌培养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学方法和RAPD-PCR技术,对来自11个省(市)8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数量、孢子萌发率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中国部分地区稻曲病菌株的培养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依据菌丝生长速率,菌株可被划分为快和慢2种类型,分别占58.33%和41.67%。依据产孢力和分生孢子萌发力,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和弱3种类型。采用12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323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8.14%,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1.00。在遗传距离0.725水平上,所有菌株被划分成7个遗传聚类组,聚类组R4和R5为优势聚类组,并存在一些亚组。不同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内的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内陆地区的菌株群体变异程度明显高于沿海地区。从采用相同接种体接种的水稻品种上分离的稻曲病菌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简单序列重复间隔区(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对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47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 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3条,为总条带数的70.21%。遗传距离为0.91处时,所有菌株被聚为6个组。ISSR标记可以揭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圆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此外,通过分子标记划分的类群与利用寄主反应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其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不同核盘菌菌株及其近缘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分析了7个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遗传多样性,并同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小核盘菌(S.minor)的代表性菌株和莴苣上的一种产菌核病原菌的代表菌株Let-19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0个引物中8个引物能稳定地从供试菌株中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通过分析这些多态性片段可以看出7个供试核盘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05 2~0.793 1,而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小核盘菌和Let-19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则为0.194 2~0.385 3。莴苣上的菌株Let-19的RA PD图谱同供试其它种的菌株既存在明显差异的DNA片段电泳带,又显示出一些位置一致的DNA片段电泳带。因而Let-19同核盘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较近。供试的引物中OPL14既能介导从供试的7个核盘菌菌株和3个近缘种的3个菌株的DNA样品中扩增出相同的DNA片段,又能扩增出种或菌株特异性DNA片段。因而RAPD技术适于研究核盘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分析核盘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探讨了UP 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初步分析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群体遗传结构。从1 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32个扩增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对不同年份采自辽宁、云南、湖北和浙江等水稻种植区的5 6个菌株进行扩增。32个引物扩增出2 2 3条带,绝大多数引物对不同年度采自不同稻区的菌株扩增的DNA谱型相同,大多数菌株间相似性系数达0.80以上。根据扩增DNA片段的多态性,从空间分布来看,来源于北方、长江流域和南方的菌株难以划分出明显的地理宗谱;不同年度的菌株DNA多态性也无明显的差异。上述结果初步表明稻曲病菌遗传稳定,寄主选择作用(寄主的基因型及其时空分布)对稻曲病菌变异的影响较小。但是尚需采用其它的分子技术测试更多的菌系,才能较系统地分析我国稻曲病菌系的遗传变异及群体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了来自北京昌平同一块稻田中不同水稻品种和育种中间材料上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从256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中选择30对扩增40个菌株。结果表明,同一块稻田中稻曲病菌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达0.72以上,来自同一小区的多数菌株能聚成亚类;发现从同一水稻品种分离的菌株没有特异性的AFLP谱带。初步推断稻曲病菌与水稻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专化性互作。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黑胚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黑胚病菌的主要类群,为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种植的50个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籽粒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型测定。鉴定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黑胚籽粒病原分离物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麦根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和小麦链格孢(A. triticina),平均分离频率分别为63.0%、18.0%、12.2%和6.8%,不同品种小麦黑胚籽粒各种病原菌分离频率有一定差异。扬花后10 d利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进行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A.alternate)和麦根腐蠕孢(B. sorokiniana)致病力较强。结合分离频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定链格孢(A. alternate)是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不同寄主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分化和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四川省生态条件下,从不同水稻和玉米植株上分别分离到来源不同的立枯丝核致病菌15株和7株。致病力、菌丝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菌株均属于AG-11A群,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对分离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系数为0.92处菌株可聚合为5类,聚类分组和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相同寄主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寄主对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与病原菌的致病力差异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玉米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内共有69个菌株,包含来自不同区域的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优势类群,其余2个类群主要是一些致病能力较弱或不致病的菌株。结果表明,新月弯孢菌种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相关,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RFLP) of the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GS) of rDNA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were used to survey genetic variability among 181 isolates of Sclerotinia homoeocarpa from Ontario and 10 isolates from Japan. RAPD and IGS-RFLP analyses revealed polymorphisms within and between populations of S . homoeocarpa , distinguishing 151 genotypes. Both types of markers gave similar results in phenetic analysis of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Japanese isolates of S. homoeocarpa were genetically distinct from Ontario isolates,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intra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An average genetic similarity of 0.66 was found between Japanese isolates. Among Ontario isolates, average genetic similarity was 0.86, and genotypic divers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49.3% of the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observed within Ontario populations occurred among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s compared to 50.7% between populations. Gametic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is within Ontario populations revealed an average 15.6% significant nonrandom associations between putative RAPD loci, and that half of the populations showed signs of significant linkage disequilibriu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clonal propagation and recombination events occurred in local populations of S. homoeocarpa . The high level of genetic similarity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the low levels of intraspecific genetic variation may reflect a small founding population for southern Ontario isolates of S. homoeocarpa .  相似文献   

15.
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3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适于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的15个随机引物,并优化了RAPD分析的扩增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进行了RAPD分析。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个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菌株和2个P.macadami Z.D.Jiang et P.K.Chi菌株都分别以0.636和0.589的相似系数两两首先聚在一起,而不同的种则只在小于0.54的相似系数范围内聚类,体现了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差异程度;聚类群与寄主植物不具相关性,同种植物上的不同拟茎点霉,即使是分自相同寄生部位也不能聚在一类;支持形态学上将生于柑桔枝和黄皮茎、沙梨叶和果、杨梅叶和枝以及同是生于龙眼叶的共8个拟茎点霉分别鉴定为不同的种,而不支持将P. cytosporella Penz.et Sacc.与P. mangiferae合并为一个种的观点;RAPD技术可作为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采用RAPD-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51株不同地理来源、寄主来源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的遗传多态性。从94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18条引物,对所有试验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获得96条扩增片段,其中81条片段表现多态性,占84.1%。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51株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52~0.98,表明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供试菌株在相似性系数0.7的水平可分为4个组群。按菌株DNA多态性与地理及寄主来源的聚类分析表明,大多数菌株的DNA多态性与地理或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长期的地理环境和寄主适应性可能形成了种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在福建省南平市的橘柚和三明市的温州蜜橘上发现的疑似柑橘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通过回接法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最大似然法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endoPG为靶标对本研究以及国内外已报道的链格孢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6株纯培养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利用分生孢子液接种橘柚离体嫩叶发现,有22株菌株能侵染橘柚叶片并产生与田间相似的褐斑病症状,确认该病害为链格孢引起的柑橘褐斑病。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26株菌株均聚在已报道的4个柑橘链格孢进化分支Clade1~Clade4中,其中21株菌株聚在国内特有的分支Clade4中,有3株菌株和1株菌株分别聚在国内外兼有的分支Clade3和Clade1中,1株菌株聚在国外特有的分支Clade2中,表明在福建省采集的这些柑橘褐斑病菌均为链格孢菌,且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根结线虫DNA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用5组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30个根结线虫种群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2个。共扩增出179条DNA多态带,各供试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扩增结果表现出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的共同趋势,这表明上述12个引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种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北方根结线虫与另外3种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远;在3种主要根结线虫中,爪哇根结线虫与南方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基于种群间的相似系数分析和应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树状图,显示出不同的根结线虫在较低的相似性系数范围聚类,而绝大多数种内的不同种群均以较高的相似性系数聚在一起,这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反映了形态学分类的分子遗传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应用RAPD技术进行根结线虫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还对RAPD方法对南方根结线虫小种鉴定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