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水稻菌核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核病是主要发生于水稻基部一类重要病害,其中以水稻小球菌核病(Helminthosposium sigmoidcum Cavara)最为常见,造成的损失也大:小黑菌核病(Hel.sigmoileum Cavasa var irrgulare Creley et Jullis)次之。这两种病害也常在同  相似文献   

2.
1 褐稻虱防治:我省常年晚稻在9月中、下旬遭受第五代褐稻虱为害的损失最大,是防治重点。晚粳在9月中旬左右,褐稻虱为害后,不仅会直接影响产量,而且容易诱发小球菌核病的流行,加重稻谷损失。因此,进入9月中旬,要加强虫情调查,当每百蔸检查到有褐稻虱1500头(常规稻)和2000头(杂交稻)的田,要立即施药防治。每666.7m~2用扑虱灵30g进行喷雾防治。还可用蝉虱净50g,或虱纹灵(一包)兼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 2 晚稻穗瘟防治:9月中旬后,晚稻破口期至抽穗  相似文献   

3.
 农抗5102产生菌-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yingchengensis)产生至少3种不同性质的抗生素,分别对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玉米小斑病、棉花枯萎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或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小菌核菌菌核体积很小,最小的如稻小黑菌核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Cav.var.irregulare c.et T.)菌核只有150微米左右。在菌株分离培养过程中,离体小菌核在消毒液中消毒,往往由于不容易转移,使得消毒时间难于控制、或消毒后转移时间太久而又被污染,致分离纯化失败。  相似文献   

5.
褐稻虱为害损失率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褐稻虱已成为我县晚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严重威胁晚稻高产稳产。对于褐稻虱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指标近几年来各地都相继开展了研究,随着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水平的提高,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防治指标,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植保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81—1983年,我们就晚稻褐稻虱不同生育期,不同虫量为害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6.
我县是江淮丘陵南部以双季稻为主的稻区,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Dow- son)是我县双季晚稻(下称双晚)上的主要病害。目前我们对双晚白叶枯病的预报主要是于天气状况的超前预报目前尚不过关,因而影响了双晚白叶  相似文献   

7.
陕南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病因素及其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稻作的三大病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危害呈上升趋势.陕南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气候特殊,有利于水稻病害的发生,加之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水稻纹枯病成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摸清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作者于2000-2007年对该病在陕南稻区的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金生 《植物保护》1980,6(5):33-36
稻苗疫霉病(Phytophthora fragariae var.oryzo-bladis Wang et Lu)是近两年发表和定名的水稻秧苗期的一种新病害(微生物学报,1978年)。为了此后了解到在华东不少地方也有发生。有助于诊断和认识,本文想就本病害发生和研究方面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讨论。 一、关于病害的发生: 在发表本病第二篇论文时(植病学报,1979年),陈延熙教授曾向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到现在才注意到这种病害。”引起了作者对本病在国内发生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先谈下列三个事实: 1)在本系真菌标本室内有一份1964年采自安徽芜湖,定名为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Thirum et al的水稻病害标本。1979年9月经作者核对为稻苗疫霉病Phytophthora fragariae var.oryzo-bladis Wang et Lu。 2)“吉林省栽培作物真菌志”(1966年)有关水稻疫病的描述值得商榷。根据学名(S.macrospora(Sacc)Thirum.et al.]它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是湖北稻区中、晚稻常发病害.80年代平均年发生面积达180. 8khm2,平均年自然损失达19.05万t.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东北、鄂东南及鄂北稻区.其间发生规律表现为:初夏、盛夏大风、暴雨多的年份流行面广,为害重,淹过水的中稻和秧田淹过水的双季晚稻发生受害重.90年代湖北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年平均发生面积104.2khm2,年平均自然损失万吨,为害较80年代明显减轻.作者收集了有关气象资料,并对稻白叶枯病的侵染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弄清了90年代白叶枯病发生水平降低的原因,为稻白叶枯病的风险预报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是我省苏北中稻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规律与苏南和沿江稻区不同,迁入代成虫通过其子代的繁殖,到第三个世代暴发危害,即形成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的隔代暴发型相。由于夏季的温湿条件(尤其是田间小气候)和水稻生育期(特别是杂交稻)对于褐稻虱的栖息和取食都较苏南稻区适宜,故其增殖势也较苏南单季晚稻强。该区自八十年代迄今大发生的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频率达77%。据此,提出在苏北中稻区对褐稻虱采取“治(2)代控(3)代”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抗稻瘿蚊水稻品种的筛选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c Wo-od-Mason)是广西及我国南方各省部分稻区中、晚稻历史性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此虫在我区的发生为害有逐渐扩大和加重的趋势,已成为我区中、晚稻的严重害虫.目前主要是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因此,如何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稻瘿蚊是我区中、晚稻害虫防治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寻求抗稻瘿蚊新的水稻品种,我们于1982—1987年对稻种资源进行了抗稻瘿蚊的筛选鉴定研究,现将研究情况及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稻白叶枯病(Xanthomoas-oryzae)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的早、中、单、双晚稻均有发生,其流行程度是双季晚稻重于单季稻,单季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每年四稻因此病为害而造成的稻谷损失在100万公斤左右。为搞好白叶枯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现谈点实践中的体会。一、病情流行预报要掌握四点1.发病初期症状的识别:病害初期症状的识别是搞好预报和防治的基础。据多年大面积的观察,我市流行的白叶枯病初期表现的症状有3种:(1)急性型:发病初期病叶灰绿色,然后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上部,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是湖北稻区中、晚稻常发病害。80年代平均年发生面积达 1 80 .8khm2 ,平均年自然损失达 1 9.0 5万 t。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东北、鄂东南及鄂北稻区。其间发生规律表现为 :初夏、盛夏大风、暴雨多的年份流行面广 ,为害重 ,淹过水的中稻和秧田淹过水的双季晚稻发生受害重。90年代湖北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年平均发生面积 1 0 4 .2 khm2 ,年平均自然损失万吨 ,为害较 80年代明显减轻。作者收集了有关气象资料 ,并对稻白叶枯病的侵染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 ,弄清了 90年代白叶枯病发生水平降低的原因 ,为稻白…  相似文献   

14.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粉病,俗称乌米谷、黑谷等,是水稻常见的谷粒病害。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Tak)padw.et A.Kahn 为担子纲、黑粉菌目,齿黑粉属。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籼型杂交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现综合报道如下。一、发生与危害稻粒黑粉病以往在中稻或晚稻上偶有少数病粒出现,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以来,长江中下游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杂交制种田的不育系(母本)受害更为严重。如江苏省赣榆县1980年2600亩杂交稻制种田母本,平均损失40.0%左右,严重田块达80.0%以上,出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c)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不仅发生范围广,而且危害也很严重,一般发病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40%~60%,甚至绝收。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 以本所发明新抗生素B—3543为有效成份的新型杀菌剂杀枯肽,经多年研究证明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且内吸性好,耐雨水冲刷,使用安全,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农药。本文报道1993年在重病区武昌县农科所,利用杀枯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验示范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唑酮防治水稻云形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形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产稻区。水稻生长后期各功能叶片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云形病菌便乘机侵染水稻。云形病的为害加速了水稻叶片的衰老,影响其光合能力,使水稻减产。为了拓宽三唑酮防治水稻病害的使用范围,对云形病实施有效治理,我们做了三唑酮防治水稻云形病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是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重要的常发性病害。近年来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油菜种植面积扩大 ,菌核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在病害防治中 ,由于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的长期单一使用 ,导致病菌抗药性上升 ,防治效果下降 ,用药量加大。为开发和推广应用新的防治菌核病的替代药剂 ,确保油菜菌核病的长期有效控制。 1 999年我们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油菜主产区安排了 2 5%使百克EC(乳油 ,下同。有效成分咪鲜安。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防治油菜菌核病示范性试验。结果表明 ,使百克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良好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是由稻曲霉病菌(绿核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称它为"丰年谷"或"丰收果".稻曲病在世界大多数稻区都有发生,我国亦早有记载.在浙南稻区,20世纪60年代前发生零星,危害轻微,不为人们所注意.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推广,稻曲病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致使水稻部分籽粒发病,造成空秕粒增多,粒重下降,一般年份产量损失5%左右,偏重发生年份损失可达40%以上;同时,米质变劣,商品价值降低,对水稻优质高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稻纹枯病是我省、亦是南方稻区主要病害。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愈来愈重。根据全国有关病虫会议要求,我们于1981年以来组织了9个单位对纹枯病较系统地进行了试验研究。经早、晚稻45个品种,88.847亩稻田,药剂防治示范面积636,275亩,分别测定了各级发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并推算制定了由病情严重度(级数)确定病株率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