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南方草地在发展现代草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草牧业",明确了草牧业在促进我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现代草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现代化生态草畜产业,是通过现代的理念、科技和装备实现传统草牧业的"弯道超越"。"现代草牧业"应包括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饲草料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三大部分。从SWOT分析看,发展南方草牧业有很好的草地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优势、畜牧业基础等有利条件,南方草牧业发展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草地早熟禾牧草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牧草观测资料,对草地早熟禾牧草生长期、生长高度和产草量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开展牧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果洛州草地畜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玉珠 《草业科学》2005,22(9):55-56
果洛州草地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草畜矛盾等因素的存在,制约着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全面分析果洛州草地畜牧业现状,从保护生态、草业生产、调整牧业结构和优势资源发挥等方面提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2018年河南省草地清查结果为基础,依据河南气候、地形地貌、草地类型和利用方式的多样性特点,对河南省天然草地进行区划,为河南省天然草地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提供依据。按照简单明了和容易实际操作的原则,依据气候、地形和地貌的明显分界线进行划区,使同一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和草地类型尽可能保持一致,草地区的命名方法为:地形地貌+草地类。根据区划原则,河南省天然草地可分为4个类,30个型,5个草地资源区,分别为:豫北山地暖性灌草丛以及低地草甸区,豫西山地暖性灌草丛、低地草甸类和山地草甸区,平原农区低地草甸暖性灌草丛区,淮南山地热性灌草丛和低地草甸区;黄河滩区低地草甸和暖性灌草丛区。河南天然草地区划结果有利于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植被条件进行改良、利用和保护,有利于发挥天然草地的多样化功能,挖掘其巨大的生产潜力,能把宝贵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发展河南省以草牧业为核心的多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1本试验的意义和目的 伊吾县作为半农半牧业县,要想大力发展畜牧业,首先必须解决饲草的问题,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盐池乡进行的引种试验研究,在自然气候条件下筛选出一批高产、高质、越冬率好的优良牧草品种,以满足生产急需,并为有类似自然气候条件地方的牧业生产建立大面积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实现林牧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西南麓森林生态系统区腹心地段,属林农牧结合的经济区域。从“八五”期末至今的统计资料表明:白山市的牧业已经跃居农林牧渔业的第二位,成为白山市农村经济的主体支柱产业,是白山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希望产业。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林牧协调发展,是我市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牧业强市的关键所在。1白山市草地资源及牧业发展现状1草地资源现状白山市草地(林下草地、草山草坡等)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野生可饲植物400余种,其中优质牧草40余种,且分布广阔、长势繁茂,为发展食草型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7.
根据本区经济开发规律,阐明长白山东麓自然条件和划地资源发生及其类型构成,讨论本区开发利用林间草地的基本措施和效果,指出开发利用林间草地的条件下发展效益牧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八月份,正值新的牧业年度刚刚开始,对于天然草场产草量比较客观的了解,以合理安排牧业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天然草场初级生产力定位观测和气候动态,在草地气候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思路予报了本年度西乌旗天然草场产量高峰期的产草量。  相似文献   

9.
延边州林间林下草地100万公顷,通过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产业,已成为延边州牧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且对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延边州就资源而论,有可利用林间林下草地面积100万公顷,可牧饲草500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各种牧草生长,农作物秸秆总量为80万吨左右,树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发展草业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延边州草业初始于80年代初期,经过三十多年草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截止到2010年,全州累计围栏保留面积达到13.8万公顷,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0.58万公顷,通过围栏建设和人工种草,延边州  相似文献   

10.
海晏县气候条件与牧草生长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界中,作为生物因子的牧草和非生物因子的气候因子(温、光、水、风等)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气候是决定牧草种类结构、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充分认识与牧业生产有关的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研究气候条件对牧草产草量的影响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科学规划和管理畜牧业生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现状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兴元 《草业科学》2012,29(9):1352-1358
以藏北那曲地区为例,分析了1955-2005年高寒草地、人口、家畜和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50年来,藏北那曲地区的年均气温上升了0.8~2.0 ℃,年均降水量增加了100~240 mm,牧业人口增加了5倍左右,家畜存栏数增加了2.9倍,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4.1%,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93.1%,高寒草地退化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64.3%。以上结果说明,藏北那曲地区的气候向湿润暖温方向变化,对减缓草地退化趋势具有促进作用,而牧业人口的增加和过度放牧利用成为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处理草地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是目前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锡林浩特市气温、降水、NDVI、海拔、地形地貌等数据,将其划分为9个景观类型,在景观尺度上对NDVI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不同景观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植被生长状况差异等进行研究。同时,选取6个特征年,结合景观空间差异对研究区草地的适应性、脆弱性及敏感性进行划分,分析不同年份水分状况的景观响应。结果显示,降水、海拔、温度的综合效应导致了景观时空分异。温度高、水分较好的景观类型受气候影响较小,温度较高、水分条件差的景观类型比其他景观更加脆弱。低温、水分充足的景观类型更喜好高温气候。气候暖干化大背景下,水分条件优越区将是畜牧业发展重要依赖区域。“暖湿型”气候年份,所有景观草地生长状况都达到了最高值,“冷湿型”气候年份所有景观植被生长状况都受到了抑制;“暖干型”气候年份对水分优越景观类型起正效应,对高温、水分条件差的景观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地下/地上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张娜  梁一民 《草业学报》2002,11(2):72-78
对陕北安塞不同立地条件下铁杆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群落的地下/地上生物量以及吴旗、安塞和宜川3个不同气候-植被地带草地群落的地下/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各类草地群落的地下/地上生物量都偏高,这与1997年气候极为干旱有关,水分条件越好的群落,其地下/地上生物量与水分因子的相关性越差。2)3个地带草地群落的地下/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吴旗、宜川和安塞草地群落,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对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是通过土壤水分和养分来体现的,具有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依据冀西北坝上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现状,笔者分析了燕麦人工草地在该区的生态经济价值以及种植优势,以期为发展以燕麦为依托产业的冀西北坝上草地畜牧业提供理论依据。1冀西北坝上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冀西北坝上地区位于内蒙高原南缘,该区气候类型属半干旱寒温气候带,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风  相似文献   

15.
农区草地牧业的发展途径高静异(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平凉744000)1农区草地牧业的概念及特点农区草地牧业是草地牧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草原草地牧业系统构成草业生态系统,是草地牧业在农区的具体体现。农区草地牧业是草地牧业系统在农牧结合区和农区的延伸。是...  相似文献   

16.
<正> 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地辽阔,水、草、土资源优良,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全国和我省的重点牧业基地。当前,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牧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牧区畜牧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牧民的经济收  相似文献   

17.
草地区域是一个区域性草地生态经济系统,草地区划实际上是草地自然环境条件、草地资源与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划的结合,即草地区域规划。科尔沁草地区划以气候类型、草地类型和家畜类型为依据和指标,划分四个区,草地区划各级单位体现了气候—草地—家畜为基本特征的分区系统。  相似文献   

18.
天山北坡中山带天然牧草对水分条件反应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2004—2009年的气象和牧草资料,研究了降水、土壤水分等水分条件对天山北坡中山带乌鲁木齐南山草原5种优势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山北坡中山带中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早熟禾(Poa annua)、黄芪(Astragalus hoantchy)、老鹳草(Gterantum pratense)、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这5种天然牧草的生长高度和产量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老芒麦最耐旱;早熟禾和千叶蓍的抗旱性相当;黄芪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因此,大部分牧草产量形成需水临界期是6月。这对天山北坡中山带地区草地增水抗旱工作的时间安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雪雁 《草业学报》2007,16(6):113-120
利用草地退化遥感数据、草地退化普查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高寒牧区玛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玛曲县草地退化与人口、经济发展、过度放牧、制度低效和牧民经营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玛曲县的草地退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玛曲县草地退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人口经济发展因子、载畜因子和牧业结构调整因子,各因子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大小不同,其中,人口经济发展因子和载畜因子与草地退化呈正相关,牧业结构调整因子与草地退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草地区域是一个区域性草地生态经济系统,草地区划实际上是草地自然环境条件,草地资源与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划的结合,即草地区域规则,科尔沁草地区划以气候类型,草地类型和家畜类型为依据和指标,划分四个区,草地区各划各级单位体现了气候-草地-家畜为基本特征的分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