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肥条件对间作花生和谷子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氮、磷"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花生和谷子间作不同水肥条件对作物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素和磷素均处于丰富水平,随着土壤水分的提高,花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谷子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和其中一种肥料因素处于丰富水平时,花生和谷子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另一肥料因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花生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花生磷素积累量与施磷量,谷子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明显相关性。花生氮积累量与钾积累量、磷积累量与钾积累量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谷子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和钾积累量,三者中两因素之间均具有较高相关性;花生氮积累量与谷子钾积累量和磷积累量、花生磷积累量与谷子磷积累量、花生钾积累量与谷子钾积累量和磷积累量具有较高的协同相关性。在其他两因素处于丰富水平,随着土壤水分的提高,花生和谷子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和谷子氮素和钾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谷子磷素利用效率呈增高趋势;随着磷素水平的不断提高,花生和谷子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1954~1985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动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谷子、高粱的主要害虫。明确了玉米螟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世代分为三个类型世代区:2代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1~2代区:吉林省中部四平、长春地区;1代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及山区辽源、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同时明确了各区发生期,均以末代幼虫在秸秆内越冬。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早期喜在谷子上产卵,玉米居中,高梁上较晚。卵量玉米>谷子>高粱。不同秸秆内越冬虫量顺位:玉米秆>玉米茬>高粱秆>高梁茬。越冬虫量是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4.
冀北是玉米、高粱、谷子的主要产地,由于长期受玉米、高粱丝黑穗病及谷子白发病为害,严重影响增产。 河北省植保学会于1980、1981两年先后组织了国内植物病理工作者进行考察,一致认为:必须尽快研究解决,并提出了一些有效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辽西半干旱区长期施用化肥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西半干旱区的玉米生产进行了不同施肥措施的长期试验,在试验进行的第10年拔节期对玉米植株生长状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和磷肥均能使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明显增加;长期不施用氮肥会使玉米叶片内叶绿素的形成受到限制,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施用氮肥使玉米叶片宽大,植株健壮,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7.
两年试验结果:公主岭霉素与粉锈宁混用,可治高粱三种黑穗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与拌种双混用,可治小麦散票穗病和腥黑穗病;与瑞毒霉混用,可治谷子白发病和粒黑穗病。  相似文献   

8.
一年生饲草作物是补充黄土高原地区冬春季家畜饲草供应的重要来源,而水分利用效率是评价饲草作物适应区域气候环境的重要表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甘肃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9种春播一年生饲草作物〔玉米(Zea may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大豆(Glycine max)、谷子(Setaria italica)、糜子(Panicum miliaceum)、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豌豆(Pisum sativum)、燕麦(Avena sativa)和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饲草干物质产量土壤水分亏缺值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除苏丹草外,其余8种饲草作物的土壤水分亏缺值均呈现"V"型。出苗后6周,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出苗后15周,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饲草作物,而谷子和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幅比其他饲草作物小。在春播条件下,9种一年生饲草作物中,可优先选择玉米、春小麦、谷子和糜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蒸腾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三种土壤水分下(高水、中水、低水,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80%~85%、70%~75%、60%~65%)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的生物量、耗水量、蒸腾效率(TE)及干物质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作物的生物量、耗水量降低,单株蒸腾效率(TE单株)升高,其中高粱的TE单株升高幅度最大为53.6%。随土壤水分的降低,作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作物通过大幅度降低蒸腾速率来维持较高的叶片蒸腾效率(TE叶片)。作物全生育期的TE叶片呈单峰趋势,小麦、玉米的TE叶片在开花期均达到最大值,谷子和高粱的分别在灌浆期和抽穗期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作物的TE产量与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小麦:R2=0.632,玉米:R2=0.994,高粱:R2=0.920,谷子:R2=0.949)。谷子在低水环境中具有更合理的干物质分配机制,小麦在中、低水环境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收获指数和TE产量,它对水分的变动不敏感,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广泛。  相似文献   

10.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禾谷类作物的安全性及药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玉米、小麦、谷子、高粱4种禾本科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玉农乐悬浮剂苗后茎叶处理,有效成份推荐量40g/hm2对玉米安全,2倍量80g/hm2对玉米有轻微药害,3倍量120g/hm2对玉米药害严重,植株矮化穗小。推荐量对小麦、谷子、高粱药害严重,苗期死亡;75%宝收干悬浮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有效成分推荐量25g/hm2、2倍量50g/hm2和3倍量75g/hm2对4种作物均安全。苗后茎叶处理,3个剂量对小麦均无明显药害。推荐量对玉米安全,高粱有轻度药害,谷子药害严重,苗期死亡。2倍量玉米有轻度药害,高粱药害严重,部分苗期死亡。3倍量玉米和高粱药害严重,玉米不能恢复正常生长,高粱大部分苗期枯死;25%宝成干悬浮剂苗后茎叶处理,有效成分推荐量18.75g/hm2推荐量对玉米安全,2倍量37.5g/hm2对玉米有轻微药害,7d左右恢复正常生长。推荐量对小麦、谷子、高粱均有药害,2倍量药害严重,苗期死亡;20%豆磺隆可溶性粉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有效成份推荐量15g/hm2下对4种作物均安全,2倍量30g/hm2和3倍量45g/hm2下对玉米、小麦、谷子安全,高粱有轻度药害。苗后茎叶处理,推荐量、2倍量和3倍量对小麦均安全。推荐量对谷子安全,2倍量和3倍量谷子有轻度药害。推荐量下玉米、高粱均有药害,2倍量和3倍量药害严重,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谷子种植面积占该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0%,由于杂草为害严重,特别是稗草和谷莠子,使谷子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很大影响。1979—1984年,绥化农科所对谷田化学除草经过6年室内和田间小区多点试验,从14种除草剂中,筛选出50%稗草稀乳油+50%扑灭津可湿性粉剂,有效剂量为每公顷1+0.5公斤,兑水750公斤,于谷苗高1寸左右(即3—5叶期)进行喷雾效果最好。 1984年15个县点次统计,除稗效果平均为77%,对谷莠子和其它杂草效果67%以上。所内中间试验除稗效果为81.7%,除莠为75%,防除其它杂草为87.1%。该混剂对谷子生育和产量无不良影响,各防治点产量均高于不除草区,与人工除草区相似。但化学除草可比人工除草每垧节约劳动力20个左右,纯收入可达20多元。对后作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的生育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代粘虫在诸城市主要为害玉米、谷子等作物。一旦发生,防治失误,就会将玉米、谷子的叶片吃光,啃食穗茎,对产量影响极大。1987年谷子平方米有虫有的高达240头,玉米百株有虫高达582头以上。三代粘虫的发生与否,与虫源、气候条件、作物长势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现就不同因素构成三代粘虫大发生作一分析。一、充足的虫源  相似文献   

13.
李仁烈 《植物保护》1980,6(3):16-16
近几年来,我站为了增加绿肥鲜草产量,种植玉米的方式改为用苦养钵育苗,移栽期在4月中、下旬。此时正值地老虎危害盛期,所以防治好地老虎,确保玉米全苗,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于1976年5月中旬,在一块红花草茬播的玉米制种田玉米三叶期试验,把嫩红花草茎叶切成1厘米左右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求渭北早地春玉米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选择了几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其蓄水、温度效应及增产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春玉米冬闲期,地表采用秸秆整株压倒覆盖或秸秆粉碎覆盖,与翻耕裸地相比,土壤水分损耗明显减少。播种时采用的4种方式中,以倒秆覆盖膜侧种植的保水、增温效应最好,膜侧水温协调,植株生长健壮、增产增收效益十分显著,是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最佳的种植模式;碎秆覆盖露地种植、倒秆覆盖露地种植,前期园地温稍低,植株生长较弱,但中后期植株长势明显好于翻耕露地种植,亦有一定的保水、增产增收效果且易于操作,也是早地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的较好方式。该种植模式适用于渭北高原及同类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一年二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的"一年二熟"种植模式,测定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满足率、作物耗水强度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年降雨量达640 mm左右的旱作农田,发展"一年二熟"种植能较好地利用夏闲期的水热资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加强了农田物质循环。"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两个种植模式的平均耗水强度仅比"冬小麦—夏闲"(对照)处理高0.07、0.1 mm/d,而"冬小麦—谷子"的耗水量等同于对照。经济效益以"冬小麦—玉米"为最好,土壤水分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以"冬小麦—谷子"最好,一年二熟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具有可持续性;综合考虑该区的自然资状况,在旱作农田下最优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冬小麦—玉米","冬小麦—大豆"。  相似文献   

16.
阳兆兰 《植物保护》1984,10(6):39-40
近年来棉铃虫在山东诸城地区不仅危害棉花,还危害玉米、小麦、谷子、花生。尤其是玉米穗虫中,棉铃虫占一半以上,数量之多已超过玉米螟;成了造成玉米减产的重  相似文献   

17.
草净津是均三氮苯中残效期较短的旱田除草剂。经1978—1980年连续三年在玉米、高粱、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上进行了试验。草净津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和出苗后施药,每公顷用量3—5公斤,可防除稗草、狗尾草、野黍、蓼藜、野苋菜、棱草、龙葵、苍耳、蓖麻等杂  相似文献   

18.
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1: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A2:大扁杏//谷子/玉米/谷子//大扁杏;模式A3:大扁杏//大豆/玉米/大豆//大扁杏;模式B1:大扁杏//玉米//大扁杏;模式B2: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模式B3:大扁杏//谷子//大扁杏;模式B4:大扁杏//大豆//大扁杏),分析比较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土壤水分含量与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评价不同模式区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在整个生长季(0~60 cm)平均含水量为:模式A1>模式A2>模式A3>模式B1,模式A1、A2、A3对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不同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顺序为,模式A3>模式A1>模式B1>模式A2;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状况为:模式A1、A3中的花生与大豆高于模式B2、B4,说明玉米与豆科作物带状间作模式可增加其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1.模式A1、A2、A3的矮棵作物(花生、谷子、大豆)产量比模式B2、B3、B4略有减产,减产幅度均小于5%,差异不显著.从不同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1与模式B2经济效益较高.因此,模式A1与模式B2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答读者问     
编辑同志: 我们这里的麻雀为害高梁、谷子、黍子等农作物特别严重,有些地怕涝本应种高梁;有些地怕旱本应种谷子,但因麻雀为害,只好改种玉米。对麻雀为害我们想过很多办法,甚至用剧毒农药3911、1605等喷洒植株  相似文献   

20.
警纹地老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玉米蚜已经发展成为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特别是1978和1980两年,我县玉米普遍受害,减产一至二成。 一、蚜虫种类 经观察,为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其次是粟缢蚜。 二、寄主 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另外,有莠子草、稗子草、蟋蟀草、马唐草及狗尾草。 三、生活周期 玉米蚜在我地以末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