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于1978年开始,在抚顺市郊区上砖大队果园进行,用二年生嫁接苗,栽两亩地密植园,最终株行距为3米×4米。开始栽植时分为两种密度:1.株行距1.5米×2米,用地为1.47亩,共栽330株。从1979~1981年三年产量,每年折合亩产相应为159.0斤,427.4斤,1,038.2斤。2.株行距0.5米×2米,用地0.53亩,共栽296株。1979~1981年三年产量,每年折合亩产相应为396.2斤,863.6斤,976.8斤。  相似文献   

2.
湖南农学院果蔬教研組对南瓜、冬瓜和西瓜,做了丰产栽培試驗,都曾得到比当地当时一般标准較高的产量。如1958年1.15亩南瓜总产量为11,807.5斤,其中最高产量折合亩产11,700斤;1958年1.05亩冬瓜总产量为21,086.5斤;1960年4.35亩地西瓜总产量为22,183斤,亩产平均5,099.5斤。大型西瓜品种每亩五千斤不算是丰产,但我們所栽培的是中型品种太和瓜,太和瓜每亩五千余斤比一般产量說来是丰产的。  相似文献   

3.
对几个水稻品种再生力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們从一九六○年起,連续三年作了再生稻品种观察試驗,茲将初步結果討論如下。 試驗经过 一九六○年利用一季中粳(粳24)施肥試驗田及与四川农学院合作的37个粳稻品种繁育試驗田。面积共4.1亩,在第一季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获得肥料試驗田最高肥料处理亩产再生稻525.7斤,加上前季稻,合計亩产1,488.7斤,同时在品种試  相似文献   

4.
我場青山大队六中队,1963年在一块面积八亩,栽培技术及耕作管理相同的小粉土稻田(即粉砂粘壤质田)里,一边(三亩)系边耙边栽的浑水田,另一边(五亩)系耙后二天栽的清水田,品种大叶早,对比試驗表明:渾水栽的秧苗二至三天內发出新根,亩产五百六十七斤;清水栽的秧則五至七天才发新根,亩产五百四十斤。1964年推广全場后,也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近年釆的实践証明,渾水栽秧对缺乏有机質(一般含量0.7—1.0%)和无机胶粒(粘粒含量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大队一九七四年,在百分之四十的高梁和玉米地里,隔台套种“门源”小油菜,折合纯面积837.7亩,共产油菜籽40100斤,平均亩产50.3斤。第二生产队有20亩套种的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120斤。主要做法是: (1) 抓“早”字。做到早整地,早播种、早定苗。1973年秋在搞好秋收的同时,对种油菜的地块进行深翻6寸。随后耙压打垄,垄距一尺五寸;三月十五日开始播种,二十五日播完,(耒不)耙开沟,葫芦头点种,播幅二寸;  相似文献   

6.
一、早粳农垦二十号。系北方耐冷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于1959年引进,1961年起参加試驗,至1963年統計,据全省五个試点八次試驗,产量居首位三次,第二位四次,第四位一次,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五点一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宁丰等增产11.8——30.1%,平均增产19.6%。我院自1960年至1964年連續五年試驗,产量居首值二次,第二位三次,平均亩产八百四十三点二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增产11.8—28%,平均增产21.6%。1965年参加大田生产,計种植五点四九宙,因栽插过稀,前期灌水较深,蘖肥延迟施用,影响分蘖和穗數,但平均亩  相似文献   

7.
沈慧 《北京农业》2003,(12):20-20
棚内桃树的栽植株行距一般按1×15~2米,品种为春蕾、安农水蜜、源东白桃、雨花露、早花露.桃树需自然休眠,若没有通过自然休眠,覆盖加温后萌芽开花持续时间长,开花不整齐.一般扣棚时间从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覆盖越早,成熟会越早,只不过扣棚太早,会给栽培管理尤其是温度调控,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8.
麦后直播棉花由于晚播迟熟,常使产量不稳定,品质受影响,为了达到早熟、高产、优质的要求,我们1977年在校内(武昌)校外(天门)进行了高密度丰产栽培试验和品种、密度、施肥量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丰产试验(天门)面积一亩,土质油沙(沙性重),前作小麦,品种早红,亩产550斤。棉花供试品种为74—101优系,实际密度12500株、亩产126.6斤皮棉,10月25日前收花量占  相似文献   

9.
夏播小麦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丘陵旱地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七、八、九月雨水多、温度高、光照足的自然条件,扬长避短,发挥天时地利的优势;为改变我省旱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探索了一条新的增产途径。目前可利用适合夏播的小麦品种不多,主要的是夏麦1号(青春13×墨巴66)与晋春3号即忻春矮2号(咸农39×墨巴66),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在平遥夏播小麦684,4亩,平均亩产153斤;最高亩产521斤。1982年在榆次县扩大面积1389亩,平均亩产190斤;最高亩产达到531,5斤。 1981年在榆次县选用13个品种(系),1982年选用12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与区域试验。结果产量较高超过对照的有:伊尼亚×44,3696,80-1和7064等,主要增产原因是每亩穗数较多超过23万;每穗有20粒左右,千粒重达到40克以上。因为亩穗数增加,叶面积系数也相应大幅度增加,这样,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同化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为获得高产奠定物质基础。多穗形品种的穗数增多,与产量提高密切相关。保苗增穗的主要途径有三:(1)窄行匀播,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2)种子处理,增强抗性;确保总茎数。(3)提高分蘖力,促进增加成穗数。单靠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来提高夏播小麦产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培育多穗型品种可能是主要方向。在多穗型的基础上,再选择大粒品种也是夏播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产量结构的设计是:每亩20——25万穗,每穗20粒,千粒重40——45克;亩产就可达到3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10.
黄瓜线杂一号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扬州地方乳黄瓜品种中,经系选选出三个单花线瓜品系,分别与粤早品种杂交,获得亩产4800斤、抗毒素病强、腌加工品质优良的杂交组合粤早×乳_2,已供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温州市永中公社普门大队第三生产队,1963年种植早中稻晚季栽培(又称倒种春)的矮脚南特34亩、陆财号9.5亩、钱丰3亩、田基度1.3亩,共计47.8亩。总收燥谷34,446斤,平均亩产720.6斤。其中最高的一坵1.15亩,收燥谷1,042斤,折合亩产906斤,比当季一般连作晚稻增产  相似文献   

12.
1978~1981年在竹木大棚观测番茄、辣椒和黄瓜不同品种及其一代杂种的产量表现.在番茄一代杂种中,早期产量以早×524为最高,折合亩产2520斤; 其次为早×402(亩产2480斤)和早×201(亩产2133斤).这三个一代杂种早熟性均较突出.总产量以早×201为最高,折合亩产11507斤.早×201含抗病基因Tm_2,是适合大棚高架栽培的无限生长型一代杂种.具有Tm_2抗病基因的自封顶一代杂种矮黄×524和矮黄×402,早期产量比早×201高43.4%和92.7%,亩产量均在13000斤左右,是适合大棚矮架栽培的自封顶型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13.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14.
1980~1982年,针对油菜亩产300斤以上,在不同时期施用氮素化肥对油菜器官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明确油菜亩产300~400斤,氮素化肥的合理施用时期.试验地为中稻茬,轻壤土,肥力中上等.供试品种扬2008.试验处理见表1.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981年为1.5厘,1982年为2.0厘,重复三次.株行距0.6×1.2尺.9月20日播种,分别于10月26日、11月1日移栽.基肥每亩施堆肥100担,菜籽饼100  相似文献   

15.
凤台县张集公社前崗大队第七生产队,1964年在棉田进行了追施氨水增产效果試驗。其中有一点二亩迫施氨水(折合每亩二十斤,每斤兌水三十五斤),另外有一点五亩未追施作为对照。通过試驗,追施氨水的,亩产皮棉一百零二斤,未追施的,亩产皮棉七十八斤,追施氨水比未追施的增产30.7%,每斤氨水增产皮棉一点一斤;同时,还抑制了棉虫的为害,給棉田追施氨水打开了出路。1964年初,社員对氨水还不熟悉,今年决心在棉田大量使用。棉田怎样追施氨水呢?他們的做法是: 一、开沟深施:氨水是一种很好的液体氮素化肥,容易揮发,如果浇在地面上,不仅降低肥效,而且揮发出来的氨气对棉花植株还有毒害,輕的叶色变黄,重的叶子变干。因此,必須开沟深施,一  相似文献   

16.
1977年我县沙尖子、五里甸子公社引入美国“韦恩”大豆品种,共6000斤。1978年在两个公社进行试种,种植面积6200多亩,平均亩产350-400斤,比当地四粒黄品种增产30%。产量最高的五里甸子公社夹皮沟大队二队,80亩韦恩大豆平均亩产490斤。经过两年试种,韦恩大豆粒小、浅黑脐,生育期120-130天,株高130厘米左右,秆硬、抗风力较强。分枝较多,结荚多,最多一株结荚140个,三粒荚多,结荚较均匀。出油  相似文献   

17.
茶园要获得稳定丰产优質,关鍵在于当年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在于逐步奠定茶园的良好基础;在于如何培养生长势和保証茶树持續丰产的一系列主要技术环节。茶树的不同发育周期,常因当时当地环境条件不同,例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不同土壤性質的差異,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矛盾,对茶叶增产可能引起不利的影响。本試驗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探求获得稳定丰产优質的关键技术措施及其理論依据,并要求三年(1960—1962年)平均,大面积(二十亩)丰产茶园亩产生叶一千斤,折合干茶二百五十斤,突破当时日本保持的世界最高产量纪录;其中一点一三亩小面积高額丰产茶园,亩产生  相似文献   

18.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区的生产特点是:自开垦起,在党的正确领导、苏联专家无私帮助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体首长和战士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辉煌的成绩。突出的表现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植棉面积迅速扩大,如1953年种棉3万余亩,1955年为80,114亩,1956年即达225,000亩。其次,是在劳力及机具的补给远不能与面积扩大相适应情况下,单位面积籽棉产量不断提高。如1952年亩产平均为120.4斤,1953年上升达亩产355.35斤,其中有2万亩平均亩产达402斤;另外,植棉能手刘学佛同志在1.61亩地上获得了亩产1,349斤的全国最高纪录。1955年平均亩产为400斤,其中有134亩,亩产达1,043斤;刘学佛同志有1.05亩,再次创亩产1,392.86  相似文献   

19.
1976年,我们大队党支部学习了劳模李光庆同志的先进事绩,党支部成员亲自动手,试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4块,6.7亩;各生产队也都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共计8块,15.6亩。其中大队党支部攻三千斤试验田(简称三千斤田),面积1.9亩,夏熟2—14大麦亩产814.9斤,前季稻广陆矮4号亩产1209.5斤,后季稻农虎6号亩产988.5斤,三熟相加达3013斤。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在麦稻两熟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州地区是麦稻两熟地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19.4亩,平均亩产1,048.4斤,其中1亩高产田块亩产1,529.1斤。1977年示范面积4,704.5亩,平均亩产948.1斤,有五个县亩产超千斤,有三个大队在近300亩面积上平均亩产1,300斤,并出现亩产1,500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有些单位由于种了杂交水稻,实现了麦稻两熟亩产超吨粮。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