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成分。小麦是人类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蛋白质含量是比较高的,目前世界小麦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大约为13%。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对1.2万多个普遍小麦和硬粒小麦品种(系)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在6.9~22.0%之间;中国农林科学院1976年对全国小麦良种231个样品分析中(冬性品种89个,春性品种142个),籽粒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不同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我国小麦品种氨基酸营养状况,收集了2009-2011年22个省655份小麦籽粒样品,分析其蛋白质以及18种氨基酸含量。样品中春小麦和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7%和12.7%。春小麦符合强、中、弱筋蛋白质标准的样品分别占45%、22%和33%,而冬小麦样品的比例分别为18%、24%和58%。除酪氨酸外,春小麦各测定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均高于冬小麦,但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二者均为28.8%。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量则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有98%的样品以赖氨酸、2%的样品以色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春、冬小麦氨基酸评分平均值分别为53和56,年度间有差异。在本研究取样区域内,小麦籽粒蛋白质水平整体较低,尤其是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比低,限制了小麦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谷物中,例如小麦的面筋原则上是一种贮存蛋白质。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它们都用于籽苗最初阶段的生长。贮存蛋白质包括醇溶性麦醇蛋白,碱溶性的麦谷蛋白(两者占胚乳蛋白质总量的80~85%),与水溶性的清蛋白和盐溶性的球蛋白共  相似文献   

4.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驴肉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分析了驴肉与其他畜禽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氨基酸组成特点。结果表明,驴肉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丰富,其氨基酸总量为驴肉总量的23.5%,其中赖氨酸为9.0%,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高达39.4%。驴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必需氨基酸,尤其赖氨酸明显高于羊肉、猪肉、牛肉和鸡肉,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资源。  相似文献   

5.
陕西优质专用强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陕西关中和渭北麦区被国家选定为优质专用小麦专业化区,重点发展强筋和中筋小麦。强筋小麦比一般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出2~5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从我国强筋小麦品质指标要求及陕西发展强筋小麦的优势入手,在分析影响强筋小麦品质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优质强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对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加蛋白质的社会总量,改善人民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是人类所需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品质的优劣和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及食品行业的发展。研究和改良小麦蛋白质品质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以国内外发表的论文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小麦蛋白质品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遗传模型、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蛋白质性状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小麦蛋白质品质现状问题和优质小麦选育的方法建议,以期为优质小麦改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人类获取蛋白质和淀粉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人类提供约 20% 的热量。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独特,主要受到蛋白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其中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分子量较大,结构特殊,影响面团的弹性和强度,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小麦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结构、组成、分离鉴定以及其对小麦品质影响的遗传机理和功能进行深入综述,以期对小麦中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研究与品质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玉米品质育种的进展:谷物品质的优劣,既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又取决于蛋白质的品质。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10%左右,低于小麦(13—14%),高于水稻(7—9%)。由于玉米籽粒中醇溶蛋白占粗蛋白总量的50—60%,而醇溶蛋白中缺乏人、畜体内所需的赖氨酸和色氨酸,所以,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不佳。通过育种手段改良玉米蛋  相似文献   

9.
黑小麦1号     
黑小麦1号是中国农科院育种家在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特色作物品种,籽粒颜色较深,呈蓝紫色,富含普通小麦没有的黑色素,品质优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所含的营养成分80%以上是人类必需而又易于吸收的。由于其独特的品质特性,市场对黑小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黄土高原中部典型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传统平作(不覆盖+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垄间沟播+均匀施肥)和膜侧施肥(垄上覆膜+垄间沟播+播种行侧膜下定位施肥)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200 cm土壤水分,以及膜侧施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偏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垄覆沟播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5%和6.3%,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7.1%和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8%和8.7%,而膜侧施肥的小麦产量提高18.8%和22.8%,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2%和19.6%;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对小麦产量无影响,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和17.0%。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在偏湿润年份使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显著减少,而在偏旱年份使夏休闲季土壤蓄水显著增加,开花和收获期0~40 cm土壤硝态氮、根系全氮以及开花期茎叶全氮含量升高,促进了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产量分别提高8.4%和15.5%,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9.9%和8.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两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6.0%。因此,膜侧施肥可维持旱地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氮供应,提高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下季播前深层土壤贮水,是适宜于旱区推广的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2011份小麦育种资源及近年来区域试验和高代材料蛋白质、氨基酸的分析,看到了河北省目前小麦的营养现状;2011份材料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3.57%,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35%.从所分析的材料来看,地区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廊坊地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一般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冷凉、潮湿等因素会使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指出全省应开展协作,广泛地交流材料,进一步加强对蛋白质遗传力的研究,争取早日在育种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120,240 kg/hm~2)和花后弱光(不遮光和遮去自然光照的60%)对冬小麦植株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2和济核916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总干质量与干物质转运总量,而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遮光降低小麦总干质量和干物质转运总量;遮光与不遮光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总干物质积累最适施氮量均为120 kg/hm~2,施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茎、叶和鞘中氮素积累量,并可显著提高济核916在遮光与不遮光条件下氮素积累总量,而相同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条件下,遮光降低2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总量;施氮显著提高济核916在遮光与不遮光条件下氮素转运总量,而在相同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条件下遮光降低济麦22氮素转运总量,提高其氮素转运总量。施氮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在正常光照和弱光条件下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遮光条件下济麦22氮素转运总量;施氮主要影响2个小麦品种成穗数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遮光主要降低2个小麦品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但在遮光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均能提高小麦产量,说明施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遮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遮光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采用离子束介导法将大豆(Glycine max)豫豆23号的基因组DNA导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中育5号和淮阴9628。获得T1代高蛋白含量(>15%)单株114株,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1.44%,显著提高了小麦蛋白质含量。从T1到T3代连续单株选择,获得了16个遗传上基本稳定的T3代株系。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的大豆基因组导入是小麦高蛋白含量改良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引自21个国家的硬粒小麦品种54份,分别种植在哈尔滨、北京、银川和西宁。分析硬粒小麦蛋白质含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蛋白质含量与灌浆期日均气温呈正相关,与生育期、灌浆期天数、千粒重呈负相关。引自西班牙的D152编号品种在4个生态点上蛋白质含量均高达18%以上,筛选出一些适应性广的高蛋白含量的硬粒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产地和品种对小麦中营养组分含量的影响,对河南10个产地种植的4个品种的小麦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在不同产地的4个小麦品种,郑麦366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5.09%,且变异系数最小;脂肪含量平均值最高的是郑麦103,为1.88%,其变异系数也最高;淀粉含量平均值最高的是郑麦103,为72.63%,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西农979,为1.71%。北部产区种植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南部产区,南部产区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相比较而言,种植在不同产地的郑麦366其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均最小,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最高,在河南各地具有较好的地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采用离子束介导法将'豫豆23号'(Glycine max)的基因组DNA导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中育5号'和'淮阴9628',获得了114株T1代高蛋白含量(15%)单株,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1.44%,显著提高了受体亲本小麦蛋白质含量。从T1到T3代连续单株选择,获得了16个遗传上基本稳定的T3代株系。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导入小麦,可显著提高转化后代株系的蛋白质含量。随着世代的提高群体蛋白含量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在T3代基本形成遗传稳定的高蛋白品系。该方法是小麦蛋白质含量改良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153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59.4%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4.0%,26.1%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3.0%~14.0%之间。湿面筋含量大于32.0%的小麦品种占22.8%,湿面筋含量大于28.0%而小于32.0%的小麦品种(系)占45.7%;9.1%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大于60;90.8%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在40~60。有45个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籽粒硬度可初步评定为强筋麦,占参试品种数29.4%。另有79个品种(系)为中筋麦,其余的29个为弱筋麦。这表明,参试品种(系)绝大多数仍以中筋麦为主。  相似文献   

18.
小麦面筋     
小麦面筋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复合物。面筋是决定小麦面粉烘焙品质的重要因子,研究面筋是谷物化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小麦面筋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与烘焙品质的关系作一概述,以供参考。一、小麦面筋的组成、性质和结构从人们学会做面包的时候起,就发现用水揉面能形成有弹性、粘性和塑性的面团。小麦面粉为什么可以形成面团?1728年意大利科学家 Beccari 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当他用水从小麦面团中洗去淀粉和麸皮时得到了一种具有蛋白质性质,并且有粘性、弹性和塑性的物质。1745年 Beccari 正式发表论文,称上述物质为面筋。以后陆续出现了各国学者有关面筋的论文报告,这些研究进一步确定了面筋是蛋白质物质,其中含有少量的非蛋白质性质的物质。实质上,面筋是小麦中蛋白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小麦中面筋的含量随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动。我国小麦湿面筋的含量为20.2~37.6%,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麦湿面筋含量分别在15.4~42.6%和22.4~46.0%之间。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取河南地区8个主栽小麦品种,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进行测定,并对试验材料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3.55%~15.09%之间,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淮麦29’,最低的是‘鲁农116’。面团稳定时间4.6~8.9 min在之间,有7个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是<7.0 min。结合相关国家标准,8个小麦样品有4个品种为中强筋小麦品种;3个为强筋小麦。将试验测得的蛋白质含量与面团稳定时间两项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期望为小麦品种培育、栽培及后续加工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龚庆生 《种业导刊》2013,(10):32-32
1小麦、玉米的需肥规律1.1小麦对氮、磷、钾肥的吸收规律小麦对氮的吸收规律为: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出苗—拔节阶段,吸收的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孕穗开花阶段,吸收的氮占总氮量的30%~40%,开花以后有少量吸收。小麦对磷的吸收规律为:分蘖期吸收的磷约占总量的30%,拔节后吸收率急剧增长,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量的40%。小麦对钾的吸收规律为:分蘖期吸收的钾约占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