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大豆品种,同时为广西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方法]以广西区外引进的24个大豆品种及作对照的广西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大豆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的株高、茎粗、SPAD和主茎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指标,在大豆采收期测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小区产量等产量性状指标。[结果]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各有差异,株高为42~75 cm,株高较高的品种是22、2、4和25号,株高均在70 cm以上;茎粗为3.5~8.3 mm,茎粗较粗的品种是25、4和3号;SPAD值为28~46,较高的是25、18和8号品种;主茎分枝数为7~16个,其中分枝比较多的是9和24号品种;20号品种的单株荚数最高,17号品种的单荚粒数和百粒重最高。产量前3的品种是20号、17和25号,产量分别为3 058.7、3 045.9和2 599.4 kg/hm~2。[结论]20号和17号这2个品种的株高较高,茎粗较粗,分枝数较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都较高,生育期合适,实际产量较高,增产潜力较大。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且适宜广西种植,有引种改良当地品种的前景,可在后续几年继续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指出,不同种植模式影响大豆冠层结构。根据回归分析,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叶面积系数(LAI)与种植密度呈高度显著相关。株高相关不显著。中冠层籽粒产量分布率是确定适于密植大豆株型产量性状的重要参数。主茎粒重率与种植密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主茎粒重率可为选育“主茎型”与分枝型”大豆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冀豆17     
<正>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10品种名称:冀豆17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hobbit/早5241特征特性:高油型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6天,比对照中黄13晚3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6.3cm,主茎18节,有效分枝2.4个,底荚高度16.8cm,单株有效荚数42.6个,单株粒数95.9粒,单株粒重15.4g,百粒重16.3g。椭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深褐色。接种  相似文献   

4.
中黄46     
<正>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08品种名称:中黄46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ti15176/Century-2.3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4天,比对照品种冀豆12早1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0cm,主茎16.5节,有效分枝1.8个,底荚高度15.9cm,单株有效荚数35.9个,单株粒数76.5粒,单株粒重18.0g,百粒重24.2g。披针叶,白花,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宏 《农学学报》2017,7(9):62-67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通过种植密度调控,研究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密度与底荚高度、相关产量性状的动态关系,为育成的品种品系适合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8.23处将18份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等分枝类型;第二类为多分枝类型;第三类为寡分枝类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的底荚高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底荚高度与产量最佳密度结合点:中等分枝类型为14万株/公顷和27万株/公顷;寡分枝类型12万株/公顷和27万株/公顷;多分枝类型为24万株/公顷。  相似文献   

6.
豫东地区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划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大豆(Glycine max L.)生育期组划分方案。[方法]根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重点任务要求,商丘综合试验站以13份美国不同生育期标准品种为对照,对适于豫东地区夏播种植的大豆品种(系)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共征集当地大豆主栽品种、新选育的品种(系)、近几年国家和河南省审定的新品种及对照种共43份。[结果]永城紫花豆、徐豆14、冀豆17、冀豆12这4个品种对应第Ⅱ熟期组,中黄13、涡豆5号、中黄37、菏豆19、徐豆18、皖豆30这6个品种对应第Ⅲ熟期组,周豆11、开豆41、科豆1号、商豆1102、临豆10号、德豆99-16、周豆18、皖豆29号、郑9805、周豆19号、豫豆22、皖豆28、郑97196、商豆1103、商豆6号、商豆1202、阜豆9号、中黄42、驻豆5号、许豆6号、安豆1号、濮豆206、徐豆16、商豆1201、阜杂交豆这25个品种对应第Ⅳ熟期组,安豆4号、商豆1101、许豆8号、商豆1205、商豆0912、商豆1104、商豆14号、商豆1203这8个品种对应第Ⅴ熟期组。参试品种(系)生育日数118.87~140.93 d,株高39.27~112.27 cm,主茎节数12.4~22.13个;参试品种(系)株高和主茎节数随生育日数的增加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调整国家大豆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划分方案、实现我国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豆主产区主要推广品种株型变化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株型的优劣是大豆能否高产稳产的关键,也是大豆育种中重要选择指标之一。本文所论及的株型,主要是由结荚习性,株高,倒伏性,分枝性,以及主茎发达程度等性状综合组成。一定的大豆株型须与一定的自然条件与耕作栽培水平与条件相适应。近年全国大豆主产区推广的高产品种的株型指出,东北春大豆产区的大豆株型,以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较高大,主茎发达又有一定分枝,抗倒伏,百粒重20克以上为主。黄淮夏大豆产区,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多分枝,株高适中,秆强,荚密者为主。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夏大豆,以典型有限结荚习性,多分枝,分枝上举,荚密,高度中等,抗倒伏,子粒大小中等为主体。当今各区的大豆育种,应按照上述生产上大豆株型的形势,确定株型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8.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高产潜力的沧豆6号、冀豆16和冀豆17 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0万株/hm2、19.5万株/hm2和24.0万株/hm23种种植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均大致呈抛物线型,沧豆6号在R6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冀豆16和冀豆17则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沧豆6号在R1~R6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种植密度下沧豆6号后期群体发育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密度的变化,单株性状也有相应的变化。本试验选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大豆品种(系)晋豆42号及3055-6,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品种(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基本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串红品种     
正一串红品种-彩铃白成果简介:该品种株型新颖,分枝能力强(在不进行人工摘心情况下,可在主茎每节产生分枝并分至四级侧枝),植株自然呈球型。株高50~60cm,冠幅85~100 cm;盛花期整株花序数可达200枝,一级侧枝花序长12~18 cm。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播种期和密度对荞麦产量性能的影响,选用甜荞麦品种吉乌1号,设计了5个播种期,分别为5月5日、5月25日、6月14日、7月4日和7月24日以及三个播种密度,即36、45和54万株·hm-2。测定了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植株鲜重和干重、株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播种期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甜荞麦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吉乌1号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4万株·hm-2,适宜种植播期在6月14日~7月4日。  相似文献   

12.
鄂豆10号     
<正>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12品种名称:鄂豆10号选育单位:仙桃市长青大豆研究所、武汉金丰收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537/油94-412特征特性:普通型春大豆品种,长江流域春播生育期平均91天,比对照晚4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2.2cm,底荚高度10.1cm,主茎9.4节,有效分枝1.9个,单株有效荚数23.3个,单株粒数46.7粒,单株粒重10g,百粒重20.9g。椭圆叶,白花、灰毛。籽  相似文献   

13.
对甘肃主要地区160份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茎节数及单株分枝数等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主要地区大豆的主茎节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单株分枝数之间的差异较显著,这将给该地区大豆株型改造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审定编号:国审豆20180021品种来源:石豆1号/化诱5号1特征特性黄淮海夏大豆高油型品种,夏播生育期平均102 d,比对照邯豆5号晚熟2.5 d。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9.1 cm,主茎16.4节,有效分枝3.1个,底荚高度13.1 cm,单株有效荚数36.9个,单株粒数81.2粒,单株粒重18.4 g,百粒重22.8 g。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泽,种脐  相似文献   

15.
《湖北农业科学》2011,(12):2562
中黄13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大豆品种。品种来源:豫豆8号×中作90052-76特征特性:属夏大豆早熟品种。株型收敛,植株较矮,幼苗长势中等。茎秆直立,分枝较多。叶椭圆形。紫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不裂荚,成熟时落叶性较好。成熟荚淡褐色,子粒椭圆形,黄色,种脐浅褐色。平均株高46.3 cm,主茎节数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旱作区夏播大豆种植效益,充分有效利用当地自然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选择2个不同株型大豆品种,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逐渐下降,底荚高度逐渐升高。播种密度对主茎节数、荚粒数、百粒重无显著影响。在设计密度13.5万株~31.5万株/hm2范围内,中黄30适宜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晋豆19为22.5万株/hm2。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大豆品系在兰州市的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育两种株型的4个大豆品系为试材,采用二因子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种类型的大豆品系开花期、成熟期延迟,生育期、株高、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减少,茎秆变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降低,并且分枝型品种倒伏加重.适宜的种植密度主茎型品系为21.75万株/hm2,分枝型品系为18.15万株/hm2,产量分别达3 750.0 kg/hm2和3 375.0 kg/hm2.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北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形成了主茎发达、少分枝、较繁茂的无限结荚习性为主的大豆株型。随着农村体制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和耕作栽培集约程度的提高,逐渐形成了主茎发达、株型收敛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株型,这种株型的演变是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品种丰产潜力的大幅度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选用两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试验地分别采用3个不同密度开展研究,分析密度对其农艺性状、生长期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南部地区,分枝型大豆自我调节能力强,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适应性强,12万~28万株/hm2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主茎型大豆品种的适宜密度为12万~20万株/hm2,当达到28万株/hm2时,冠层会出现郁闭现象,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3,(9):19
大豆品种——苏鲜豆19号苏鲜豆19号由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育成,属夏播晚熟鲜食大豆品种。该品种出苗势较强,生长稳健,茎秆较粗,叶片较大,卵圆形,叶色深。株型半开张,有限结荚习性。紫花,鲜荚绿色,茸毛灰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播种至采收92天,株高63.5厘米,主茎15.0节,分枝2.9个,单株结荚43.3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