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氮、磷、钾施肥模式对秦艽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同时探明宝鸡地区秦艽种植的最优施肥方案,通过田间试验,采用3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施肥方案,建立以氮、磷、钾肥施用量为自变量,秦艽产量、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含量为因变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寻优获得最适施肥区间。根据对氮、磷、钾的单因素效应分析,适宜的氮肥、磷肥施用量可以增加秦艽产量以及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含量,而施用量过高则会产生抑制作用;钾肥对马钱苷酸的影响和氮肥、磷肥相同,但钾肥的施用不利于秦艽龙胆苦苷的积累。氮、磷、钾3种元素对秦艽产量、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含量影响均表现为:磷>氮>钾。对各函数进行频率分析法寻优,得到秦艽产量超过2 100.0 kg·hm-2、龙胆苦苷含量超过7.5%、马钱苷酸含量超过2.0%时的施肥区间为氮(N)147.2~185.1 kg·hm-2、磷(P2O5)92.6~98.9 kg·hm-2、钾(K2O)95.8~134.2 kg·hm-2<...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大田设施磷与不施磷两处理,分析研究春小麦不同生育期体内的氮、磷、钾含量、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和生物产量。结果表明,乳熟一蜡熟阶段是春小麦养分吸收和生物产量积累的最快时期,磷可提高植株体内氮、磷养分浓度,对其他养分浓度影响不是很明显。磷素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可以增加春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中氮、磷含量,但对钾素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制定施肥方案时,应重视氮、磷、钾的合理配合,以满足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氮(N)、磷(P)、钾(K)配方施肥对藜麦产量、肥料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藜麦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建立藜麦高产高效施肥制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干物质量外,其余农艺性状指标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较对照相比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其中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增幅最大,增产效应表现为N>P>K,籽粒产量与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均呈抛物线关系,且N、P、K三种肥料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高氮中磷中钾处理(N3P2K2)处理的吸氮量最高,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的吸磷量和吸钾量最高,氮、磷、钾素表观利用效率以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最高,藜麦植株的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较对照相比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其中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下的成本投入适中,纯收益最高达28897.6元·hm-2。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阴山丘陵区藜麦实现高产高效的N、P2...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Xinmu No.4)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苜蓿的产量、品质、根瘤菌数量等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配比施肥能够提高苜蓿产量,氮、磷、钾配施的产量均大于对照,合理配比施肥增产高达92.02%;氮、磷、钾配施能够改变苜蓿品质性状,如60kg·hm~(-2)尿素+90kg·hm~(-2)过磷酸钙+30kg·hm~(-2)硫酸钾(N_1P_2K_1)组合,其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高,分别为18.45%、9.61%,中性洗涤纤维最低,为28.65%,均与不施肥差异显著;施肥能够促进苜蓿根瘤菌生长,提高养分吸收利用率,如不施肥根瘤数量最少,全氮、全钾含量最高的是N_1P_2K_1,其钾肥的利用效率也最高,为56.77%。综合成本-效益分析认为,试验区一年生苜蓿的最佳施肥配比是60kg·hm~(-2)尿素+90kg·hm~(-2)过磷酸钙+30kg·hm~(-2)硫酸钾。  相似文献   

5.
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养分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灰漠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进行长期施肥观测试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效果明显。总体看来,经过9a的定位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速效磷含量有所提高,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下降明显。施用化肥能在短期迅速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从长期看,配施有机肥的土壤的生产力贡献率大。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表明,氮是作物产量主要限制因素。土壤养分的可持续指数与各养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在施肥时要考虑各养分间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产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选自不同季节和龄期的几种甘草的根和根茎的甘草酸、水溶性浸出物、还原糖、淀粉、灰分、钾、钙、锰、铜、铁、锌等进行了测定,还测定出两种甘草的茎、叶、种籽和芽中的17种氨基酸,并对以上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对含量变化进行了探讨,为甘草属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杨凌选择3个新建大棚,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1和配方施肥2)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电导率等基本性质的影响。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1和2处理氮、磷及钾肥用量分别减少9%~40%、26%~46%和18%~47%时,番茄产量并未显著变化,说明常规施肥处理存在肥料过量施用问题;与种植前相比,种植一季番茄后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达显著水平,增加幅度分别为25%和460%;0~100 cm土层电导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10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182%;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平均达727 kg/hm2。新建日光温室存在过量施肥现象,由此带来的硝态氮及有效磷在土壤中的大量累积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青海大通县长宁地区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硫肥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在该地区,随着氮、磷、钾、硫施用量的增加,苜蓿产量先增后减.施用量的最优组合为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675 kg/hm2,加拿大钾肥225 kg/hm2,硫磺粉15 kg/hm2.在低氮时,苜蓿产量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在高氮情况下,产量随磷肥用量先增后减,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在低磷的情况下.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情况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变化不大,磷、钾配合,在一个因素固定后,另一因素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苜蓿产量先增后减.在低磷条件下,增加硫肥的施肥量,苜蓿产量先增后减,在高磷条件下,增加硫肥施肥量的苜蓿产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针对宁南山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和作物产量较低的问题,通过剥离表层土壤0、10 cm和20 cm模拟不同侵蚀程度,研究单施化肥(NP)、有机无机配施(M+NP)和单施有机肥(M)、不施肥(CK)4个培肥措施对春玉米产量、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从而提出侵蚀坡耕地增产和培肥效果俱佳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M和M+NP处理均能改善不同侵蚀程度下坡耕地春玉米的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农学性状,达到增产目的。随着坡耕地土壤侵蚀程度的增加,春玉米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都出现显著降低趋势。相对于0 cm土层,表土剥离10 cm和20 cm侵蚀处理下春玉米分别显著减产了26.4%和38.5%。在同等侵蚀条件下,施肥措施能显著增加0~20 cm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但随着土壤侵蚀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平均含量呈降低趋势。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还能降低土壤砂粒比例,提高粘粒含量,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潮土速效N、P、K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2000、2002年田间定点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潮土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及其对农作物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土壤碱解氮含量水平稳中有升;速效钾含量水平较高,但有递减的趋势;有效磷含量水平很低,但空间变异性较大,制约了作物的增产。研究表明传统的施肥方法很难改善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构,甚至会使土壤养分水平更加不平衡,只有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施肥和科学管理,才能改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重点分析黄土高原长武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2004年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和单施氮肥的产量很低,与对照的产量无明显差异,氮磷钾配施与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单施磷肥的磷肥利用率最低,为1%;单施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12.5%;氮磷配施的氮、磷肥利用率均较高,磷肥利用率比单施磷肥提高5.7%,氮肥利用率比单施氮肥提高42.1%。氮磷钾配施较氮磷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降低了4.5%,而磷肥利用率升高了2.2%,钾肥的利用率不高,仅为7.3%。单施磷肥只增加土壤磷素含量而降低了氮素含量,单施氮肥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速效磷含量增加了31%,氮磷肥配施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氮、磷配施或氮、磷、钾配施是提高黄土高原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垦淡灰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在宁夏红寺堡灌区开垦4 a的淡灰钙土上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新垦淡灰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不同处理相比,化肥配合羊粪效果最好,单施羊粪次之,单施化肥最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极显著,各处理作用效果的排序为:氮磷 羊粪>氮磷锌钾>氮磷锌>氮磷>氮>羊粪>不施肥,氮磷 羊粪处理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羊粪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化肥与有机肥羊粪配合施用既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又能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是新垦淡灰钙土施肥的最佳选择。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新垦地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配比对南疆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5 a生乔砧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对苹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对苹果产量影响的顺序为钾>氮>磷,且都是正效应.氮与磷、磷与钾呈正交互作用,氮与钾为负交互作用.以苹果产量4 325.18 kg/667m2为目标,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7.06...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我市夏玉米作物三要素(氮、磷、钾)肥料养分与作物产量效应关系,参考"3414"肥效试验设计,我们在有代表性的玉米种植区进行了夏玉米氮、磷、钾各因子不同施用量效应试验。初步摸清了我市夏玉米作物产量与氮、磷、钾三要素肥料养分的效应关系,得出了所试区域夏玉米作物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养分推荐施用量,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养分施肥推荐指标体系,促进肥料养分合理平衡施用和减肥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配比对花椒产量的影响及其肥料效应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凤县黄牛铺镇田间,采用混料设计中的单形重心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比对花椒产量的影响,并以氮、磷、钾配比值为变量因子,花椒净椒和椒籽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三元三次数学模型。对模型的降维分析表明,混配肥料的肥效顺序为:高钾低磷低氮<高磷低氮低钾<高氮低磷低钾<氮磷钾均衡。根据模型求出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值下的产量极大值,绘制出了养分关于产量的拓展线。  相似文献   

16.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碱解氮含量和放线菌数量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而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施氮量180 kg·hm-2,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7.
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钾对豫褐土区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影响小麦各生育期的养分含量,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氮、磷含量略有下降,钾含量略有升高,在氮、磷、钾元素中磷含量较为稳定;施用钾肥在0-93kg/hm^2范围内,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养分吸收量及小麦产量均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产量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各因素对提高玉米产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氮素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氮肥、土壤碱解氮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玉米产量,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和0.332;磷肥、土壤速效磷的直接作用很弱,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42和-0.043,磷肥主要通过与氮肥的交互作用来实现其增产效果,其间接通径系数为0.280,速效磷则主要通过碱解氮间接起到增产作用;速效钾的直接增产作用也很弱,其直接通径系数仅为0.038,主要通过碱解氮、氮肥来间接起作用。各因素对玉米产量的总决定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氮肥>碱解氮>磷肥>速效磷>速效钾。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土壤供肥和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研究施肥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供应氮、磷和作物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与施肥前土壤相比,150kg/hm^2以上的施磷量明显提高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土壤速效磷水平,而各施肥处理在小麦拔节后即没有明显提高土壤碱解氮水平的效果。和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的有效氮、磷含量,使冬小麦中期吸氮高峰进一步加强,使小麦灌浆中期-成熟阶段增加1个磷素吸收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孕穗至灌浆初期一个吸磷高峰)。相关分析表明,施肥量-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养分吸收量-作物产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湖区表层土壤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绿洲、过渡带和荒漠三种景观下表层土壤中氮磷钾含量都呈现出“丰氮、富钾、贫磷”的特征;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变异系数在绿洲区最小,荒漠区最大,而速效钾在荒漠区最小,过渡带最大,但都属于中等变异;从绿洲到荒漠,碱解氮、速效磷呈U型分布特征,而速效钾为倒U型分布特征.碱解氮的最佳拟合模型为Exponential,速效磷为PentaspHerical,速效钾为Tetrasherical;氮和磷的富集区位于绿洲区,而速效钾在过渡带上出现富集中心.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除了与成土母质的元素有关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