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选择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以高蛋白,高脂肪,高产3类型5亲本配制10个正交,10个反交组合,以F1-F3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性状均属中间遗传,正反交无显著差异;在双亲性水平近似的的组合较易出现两向超亲变异。在当前当地条件下,在优质育种目标要求下,下,提高产量和外观品质都很重要相对而言高脂肪育种在提高产量方面而高蛋白育种在提高完全粒率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尽管当今大豆优质育种已经派生出不少内容,诸如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44%的高蛋白育种。油分含量高于21%的高脂肪育种,高含硫氨基酸育种,亚麻酸含量低于3%的脂肪酸优质育种,但由于技术设备和各种优质育种目标对人们生活相关程度的不同,目前,我国大豆的优质育种仍以高蛋白和高脂肪含量为主要目标。现将我省大豆高蛋白育种和研究情况作一小结。一、高蛋白大豆品种资源的筛选和评价从事高蛋白育种,品种资源是基础。我们早在80年代初就抓了种质资源的蛋白质含量测定,经分析,江苏省1217份大豆地方品种的蛋  相似文献   

3.
结合大豆育种实际工作,设置低蛋白×低蛋白、低蛋白×高蛋白2种不同类型的大豆杂交组合,先后对各组合类型后代单株及后代品系蛋白质、油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交亲本蛋白质含量通过杂交后代群体对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特征有显著的影响,亲本蛋白质含量与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试验明确了大豆杂交后代群体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过程以及选择作用对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大豆蛋白质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因素及其改良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新风  富健  孟凡钢  马巍 《大豆科学》2008,27(3):515-520
简要地综述了近些年来大豆籽粒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含量遗传以及蛋白质与脂肪等性状的相关关系,并在环境方面如气候与栽培条件对蛋白质的影响做一总结,最后提出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途径:主要是加强生物技术、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培育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以及自开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处理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不同品质类型的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均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不同品质类型大豆蛋白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脂肪含量均下降,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上升.品种间对光照强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高蛋白品种对光照强度较迟钝,而高脂肪品种对光照强度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九个大豆品种配成六个杂交组合,对其F_2、F_3、F_4不同世代群体蛋白质含量与植株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各生育阶段的长短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旨在为大豆高蛋白质育种杂交后代的间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六个组合的蛋白质含量与植株的形态性状和各生育阶段长短的相关数一般未达到显著水平,且相关性因组合和世代而异,不宜以这些性状作为蛋白质含量的间接选择性状。各组合于F_2、F_3和F_4三个世代,蛋白质含量与量及产量因素呈一致倾向的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大。因此,高蛋白育种与高产育种有可能相结合,F_4代蛋白质含量与蛋白产量的正相关说明,在选择高蛋白质时并不总是伴随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的降低。由于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之间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可用低脂肪含量作为高蛋白育种中对蛋白质进行选择的间接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7.
高蛋白大豆轮回选择群体的合成(简报)孟祥勋(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在大豆育种中,提高大豆子粒蛋白质含量已成为主要目标之一。据报道,利用多亲本互交进行轮回选择是提高蛋白质含量的一种有效途径,Miller和Fehr(1979)以12个高蛋白质和12个高产品...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12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从鼓粒期开始,每隔7 d取一次样,研究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积累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的积累动态规律不同.高蛋白品种呈双峰曲线变化,高油品种和中间型品种呈单峰曲线变化,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在籽粒形成的中后期,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于平稳,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高油品种最低,中间型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各取样时期的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蛋白质的合成以籽粒形成的中后期为主.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灌水对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使高油大豆的产量略有提高,较对照增产1.9%,对高蛋白大豆产量未表现出增产效果.灌水对不同品质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影响不同,灌水可提高高油大豆品种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相反,灌水提高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给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和栽培建立茎型指标体系,2002~2003年度和2003~2004年度分别以不同蛋白质含量类型的小麦品种(系)71个和94个为供试材料,测定了株高、各节间长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研究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类型小麦的株高和各节间长度等茎部性状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蛋白质含量类品种的株高、倒2节间长和倒3节间长显著大于低蛋白质含量类型品种;高蛋白高产类型小麦的适宜株高、穗下节间长、倒2节间长和倒3节间长分别为85~107 cm、27 cm 以上、23 cm左右和14 cm左右,在适宜范围内以各项值稍大较为理想;低蛋白质含量、高产类型的品种则分别为85 cm以下、30 cm 以下、18.5 cm左右和12 cm左右,在适宜范围内各项值以稍小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大豆、油菜蛋白质的综合利用研究,近年内受到各国学者普遍重视。为了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从1986年开始组织了大规模的高蛋白育种协作研究。在作物育种研究中,如何从杂交后代或诱发突变群体中快速筛选出具有高蛋白含量的优良株系,急待解决的是蛋白质的快速、简便、可靠的分析方法。凯氏法操作较繁琐,对大量样品分析筛选较困难。进口设备操作简便,但价格昂贵,不便普及。我们在大  相似文献   

12.
鉴定和筛选高蛋白大麦种质资源为育种者利用 ,提高饲用和食用大麦的营养品质是国内外大麦育种关注的热点。作者对“八五”、“九五”期间初鉴的 170余份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进行多点种植鉴定 ,从中选出 4 0份进行 2年多点重复鉴定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选出一批比Hiproly遗传稳定、性状比较优异的高蛋白种质。  相似文献   

13.
大麦高蛋白种质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和筛选高蛋白大麦种质资源为育种者利用,提高饲用和食用大麦的营养品质是国内外大麦育种关注的热点。作者对“八五”、“九五”期间初鉴的170余份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进行多点种植签定,从中选出40份进行2年多点重复鉴定和遗传稳定性分析,选出一批比Hiproly遗传稳定、性状比较优异的高蛋白种质。  相似文献   

14.
玉米籽粒贮藏蛋白的酶溶馏分(玉米醇溶蛋白)生物学价值很低,因为其赖氨酸和色氨酸不足。例如,色氨酸含量为0.05~0.08%,而赖氨酸为0.1~0.2%,比水溶性和盐溶性蛋白质中的低95~98%。因为蛋白质含量与其玉米籽粒醇溶蛋白含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在高蛋白玉米类型中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最低。尽管按籽粒干物质计算它们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比低蛋白质类型的略高些。在文献中有些资料认为某些禾本科作物(大麦、燕麦、黍)醇溶蛋白质含有1~2%色氨酸和2~3%的赖氨酸,可以说几乎是全价蛋白质。  相似文献   

15.
对选育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育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辽宁省铁岭大豆科学研究所顾德军,朴淑娟大豆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可遗传性状,但是,育种试验经常揭示在这两个性状之间呈负相关。近几年国外一些育种工作者曾报导过同时提高大豆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是可行的。大豆产量及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氮素营养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给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不同品质类型的四个小麦品种(系)济南17、PH82-2-2、PH97-4、PH97-5,在两种施氮水平和两种追肥时期下研究了籽粒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发育初期游离氨基酸含量高,随籽粒发育其含量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积累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一般有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积累水平.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灌浆初期清蛋白含量较高,随籽粒发育逐渐下降,灌浆中后期下降趋缓;球蛋白总体含量水平较低,随籽粒发育缓慢下降,灌浆末期略有上升.醇溶蛋白在籽粒发育前期积累较少,花后14 d快速积累;谷蛋白在花后7 d已有一定的积累,随后其含量逐渐上升,强筋高蛋白品种有较高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水平,在成熟籽粒蛋白质中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所占比例也高,弱筋低蛋白品种有相对较低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所占比例也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从全国两万多份冬 小麦品种资源中优选出的蛋白质含量最 高的 13 份冬小麦品种 的遗传育种价值做进一步分析,在本试验 中将这 13 份高 蛋白小麦进行不完全双 列杂交,同时将 13 份高 蛋白小麦与 4 份生产用普通小麦进行不完全双 列杂交。在遗传和育种利用潜能上对这 批高蛋白材料做 了初步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改良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的量和质的育种被广泛引起重视.作为饲料和食用的大麦希望是高蛋白的、高赖氨酸的,但是啤酒用大麦的粗蛋白含量则以8-12%为宜.大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是个很易受栽培条件影响的性状,而品种间差异也很大,同时构成粗蛋白质的大麦芽碱和赖氨酸分别受不同的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氮素积累规律,本试验选取3类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材料,在各生育期对根瘤生长特性及根瘤氮代谢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R2-R8的根瘤数呈显著正相关。V6-R2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数增加较快,整个生育期根瘤重不断增加。三种类型大豆的血红蛋白含量、单株血红蛋白总量在R2-R8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V6到R8期高蛋白野生大豆血红蛋白含量、总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大豆材料,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2-R8期三种类型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酰脲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高蛋白野生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而酰脲含量却又高于其它两种类型材料,且差异性显著。这可能说明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衰老较慢、根瘤内氮代谢物含量丰富,生育后期仍具有较强的酰脲合成与运输能力是形成该类型大豆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同大豆基因型氮素积累运转研究简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 ,但生育期相同的大豆品种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了营养体氮素积累及其运转的特性 ,结果表明 :高蛋白品种无论是氮素积累 ,还是氮素转运效率都明显高于蛋白质含量低的品种 ,高蛋白品种的叶部含氮量显著高于茎的含量 ,而低蛋白品种相差不大 ,并且高蛋白品种的氮素积累高峰期迟于低蛋白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