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诊断与评价岩溶山区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对于保护城市水源地供水安全与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凯里市普舍寨、金泉湖饮用水源地为例,构建岩溶山区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诊断、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普舍寨、金泉湖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均处于中度脆弱状态,中度脆弱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8.97%,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饮用水源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与服务业活动较为集中,水文气象功能团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水源污染功能团次之。两大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欧式贴近度分别为0.330 7、0.121 8,普舍寨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发展状态略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贵州岩溶山区水资源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贵州省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地表水匮乏趋势与生态环境失调,水循环变异使生态环境恶劣加剧等诸问题,基于对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性难题与一些岩溶山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良倾向的讨论,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需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构成的压力,提出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确保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者的健康,我们必需做好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辜小维 《农业工程》2014,4(2):17-18
贵州是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山区省份,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贵州地区农机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代平  余诚  杨剩富 《湖南农机》2011,38(9):198-199
贵州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因素别有人口压力过大,自然灾害严重,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森林覆盖率低,当地干部群众认识不足,文章从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水土流失是制约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苦等苦熬没出路自力更生有希望阆中市旱山区群众掀起了自筹资金兴建机电提灌站的热潮○阆中市农机局阆中地处大巴山南麓,属典型的山区地形,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十分脆弱,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机电提灌机具保栽、保灌、保苗...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是一个植被稀疏、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是长期摆在山西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山西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少耕、免耕、深松、残茬管理和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它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发展保护性耕作是解决山西农业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1十二五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目标与重点1.1发展思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贵州省粮食安全、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发展的需求,提供适宜贵州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14个市州中除河西5市外的9个市州属于丘陵山区。2017年,全省丘陵山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 145.73万kW,占全省总量的61.2%;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7.49万台,占全省总量的39.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4.9%,其中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适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尽相同。基于此,文章以提高贵州山地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对该区域内的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文中分析了贵州区域的农业地势以及其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并论述了推进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模式优化的有效路径,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在农业区优化格局、农业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上遇到各种问题。空间规划中要明确农业生产承载规模,以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保护为前提,以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护生态平衡为中心,详细分析农业化产业结构与空间资源环境适宜性的矛盾问题,因地制宜推动持续化发展农业生产。以“双评价”指南为技术参考,进行了农业生产承载规模及适宜性分析,提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农业在贵州省的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贵州省传统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提出要改变贵州省农业生产的落后现状必须引进和发展数字农业。并制定出适合贵州省发展数字农业的战略规划及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业塑料大棚的使用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但若使用不当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塑料大棚的数量与规模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及对比了不同分类原理、遥感数据源、分类器在农业塑料大棚识别中的具体应用,然后,简要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大棚识别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械的生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机行业和产品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及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生态问题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实施生态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将某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废气、废物和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都折算成相应的土地负载,以表示该产品的生态足迹;并对生态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解决农机行业和产品的生态问题,确保农机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聂绍科 《湖南农机》2012,39(3):142-143,145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主要发源地,全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威宁和百里杜鹃共七县一区一市。毕节也是喀斯特地貌尤为突出的典型岩溶农业山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章试就毕节山区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结构改革与发展方向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北现代生态灌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区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然而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貌及社会经济状况导致了灌区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难以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西北灌溉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功能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的内涵与特征,并基于农业生产“功能水分”来源,将西北灌区划分成了灌溉依赖型灌区、灌溉主导型灌区、灌溉补充型灌区和灌溉提质型灌区4类。以灌区农业生产系统、物能输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为建设对象,提出了灌区生态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灌区农田物能调控和灌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三大核心理论,构建了灌区系统控污与景观价值提升技术、灌排系统管控技术、作物生境要素综合调控技术三大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为我国西北灌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梁正文  阎静 《农业工程》2019,9(4):51-52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它对实现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和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西部一直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因此,在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增加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邢杰炜 《农业工程》2020,10(1):57-5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少且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大部分河流出现严重污染并失去自我修复、净化能力,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广大城镇和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以汾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该流域用水环境及水生态不断恶化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改善措施: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的新时代水利发展理念,彻底摒弃水利工程以工业和农业用水为主的传统观念,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以民生水利工程大建设、大发展为抓手,统筹解决城乡引水、给排水工程及饮水安全工程、污水处理工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灌区地下水资源演变与农田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方灌区地下水形成机理及其演变态势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是导致灌区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地下水资源量的衰减已经影响到了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水循环的角度提出充分利用灌区地下含水层的调蓄作用,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利用控制水盐平衡、涵养地下水源是实现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农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Fu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will need to increasingly integrate ec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gricultural crops in situ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organisms impacting on their long-term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agricultural eco-genomics’). The need for integration will increasingly implicate on crop breeding strategies for most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this paper, implications are highlighted for two contrast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related to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first, the possibilities to utilize crop allelopathic activity to suppress weeds as an alternative to chemical weed control; and second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produce perennial energy crops on agricultural land.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 is difficult to define unequivocally, but frequently implies the increased uti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Breeding strategies towards increased utilization of allelopathic crops require initially the integr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llelopathic processes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contexts, because there is currently great uncertainty about the predictable operation of allelopathic activity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texts. Breeding programs for future biomass crops, most promising are perennials such as Salix, would greatly benefit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information affecting long-term productivity, e.g., eco-physiological growth determinants at stand level and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ests. Agricultural eco-genomics could facilitate a compromise between 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the frequently expressed demand for greater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