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菌ITS序列的获得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从河南安阳棉区分离的棉花黄萎病菌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真菌内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来自安阳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42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证明了该片段来自大丽轮枝菌的ITS区,也进一步证明该棉花黄萎病菌是大丽轮枝菌。同时,对该序列在NCBI的GenBank进行了登记,登记号为EU835817。利用该ITS序列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黄萎病菌ITS序列一起构建了相应黄萎病菌的系统进化树,在进化树上所搜索到的13个大丽轮枝菌都聚类到一个进化枝上,而且中国报道的植物黄萎病菌,包括安阳地区黄萎病菌在内的3个大丽轮枝菌在进化树上处于相邻的位置,表明:这3个菌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棉花黄萎病安阳菌株的进化地位,该ITS序列还可以应用于棉花黄萎病安阳菌株的特异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许多学者认为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黄萎轮枝菌(V.albe-atrum)。这二种轮枝菌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主要致病种。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已发现棉花黄萎病菌的不同菌株存在着致病力的差异。以后王清和、邓先明、姚耀文分别报道了山东、四川省和其它八个省(区)的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他们所述的强、中、弱不  相似文献   

3.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育苗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移栽时接种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 HJ-5)、有机肥(OF)或者生物有机肥(HJ-5OF),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棉花黄萎病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施用AMF与HJ-5OF显著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指数,与对照相比其病情指数下降了72.80%;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发生显著变化,施用AMF与HJ-5OF处理的真菌、大丽轮枝菌菌核数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68.88%、47.20%,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对照的23.81倍、2.40倍;根际区系中,真菌的种类显著降低,细菌的种类显著增加;AMF和HJ-5OF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生物量,促进了棉花对磷素的吸收。结论:接种AMF提高HJ-5OF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促进棉花的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是由对寄主有强致病力和优势适应性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土传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治在防治土传病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减轻病害发生,而且对环境安全、无污染。该研究将从植物提取物、抗生素、细胞壁降解酶、拮抗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几个方面论述黄萎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还指出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种植物提取物和残体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为利用生物熏蒸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棉花黄萎病主要致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XJ2008菌株为试材,测定韭菜、葱、薄荷、藿香和薰衣草5种植物的甲醇、水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将植物残体以质量分数2%添加到600g基质与田园土的混合样中混匀后,测定植物残体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5种植物提取物均对大丽轮枝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植物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甲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略强于水提取物;韭菜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藿香次之。植物残体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藿香残体的抑制作用最强,薄荷、韭菜次之,薰衣草最弱。【结论】韭菜、藿香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有作为生物熏蒸材料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李玉奎 《世界农业》1990,(11):40-41
棉花黄萎病是继枯萎病之后人们发现的棉花又一重要病害。自Carpenter 1914年首次报道在美国发现棉花黄萎病以来,这一病害几乎遍及世界各主要植棉区。在美国、秘鲁、苏联、乌干达和我国,该病害发生尤为严重。 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丛梗孢轮枝菌属。已经证实,危害棉花的有5个菌种:黑白轮枝菌(Verticilium albo-atrum)、大丽轮枝菌(V.dahliae)、变黑轮枝菌(V.nigrescens)、云状轮枝菌(V.nubilum)和三体轮枝菌(V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PCR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大丽轮枝菌引起数十种作物病害,为重要的土传病原.在世界各国棉花产区,引起棉花黄萎病,造成蕾铃脱落和叶片枯死,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引起我国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其寄主(或宿主)范围极为广泛。资料记载已知寄主植物660种左右。其中常见的是锦葵科、菊科、葫芦科、茄科、豆科植物、可是国内并未见有系统记录。明确大丽轮枝菌浸染棉花以外的寄主(或宿主)植物种类,可为我省的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和  相似文献   

10.
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种类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丝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著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质量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质量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著增加;当NaCl质量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无NaCl时增加40.7%。盐分种类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随盐分质量浓度增加,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_2SO_4和MgSO_4)均可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_2则显著促进菌丝生长,并在质量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在培养环境偏碱性或氯化物和硫酸盐含盐量较高时,均可促进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明了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及其分类依据。从致病力分化、营养体亲和性分析、DNA分子指纹图谱比对等3个方面,对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棉花黄萎病致病型与DNA分子标记多态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编辑:王雯慧)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团队在棉花黄萎病抗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从海岛棉中鉴定到1个参与大丽轮枝菌2号生理型的抗病基因,揭示了抗病基因突变与主栽品种陆地棉易感黄萎病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0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头号生产病害,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系统进化及落叶型菌系分布进行分析和检测.[方法]抽样调查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利用Verticillium dahliae特异性引物D1/D2进行落叶型检测;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新疆菌系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BLASTN分析.[结果]棉花黄萎病在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普遍发生,棉花黄萎病发生中度及以上病田占比达48.1;,严重发生病田占比为24.1;;BLASTN分析证实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系均为大丽轮枝菌;供试棉花黄萎病菌系检测出22株落叶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37.2;.在分离到棉花黄萎病菌系的15个采集点中有9个点检测到了落叶型菌系,占比为60.0;.[结论]新疆部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比较严重,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在新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地理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4.
林春 《农技服务》2009,26(6):73-73,85
茄子黄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引起茄子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介绍了茄子黄萎病的田间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世界性难以防治的病害,筛选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葡甘聚糖作为碳源筛选一株能够降解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细菌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平板对扣培养和悬滴法等测定YUPP-10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用YUPP-10无菌滤液培养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检测其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利用基质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胚根、叶片接种病原菌,木质化和活性氧爆发研究YUPP-10诱导抗病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取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其整体代谢产物在7 d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带宽为0.73 cm,挥发性代谢产物在10 d时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的抑制率为77.03%;YUPP-10无菌培养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7.22%—71.25%和10.69%—26.62%,且抑制率与无菌滤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在用YUPP-10玉米蛭石培养物拌土处理的盆栽试验中,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效达到80.60%。诱导抗性试验发现YUPP-10诱导了胚根和叶片抗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诱导了细胞木质化和活性氧的爆发。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UPP-10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I)和病程相关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体内的扩散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YUPP-10通过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湿筛和蔗糖悬浮两种方法在分离到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数目的稳定性及回收率(回收到大丽轮枝菌百分率)、自然病土分离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湿筛法的稳定性好,回收率达80%;而蔗糖悬浮法的稳定性要差,回收率只有18%左右。两种方法在分离同一种自然病土时,湿筛法分离到大丽轮枝菌的数量要比蔗糖悬浮法高三倍左右,但湿筛法分离平板上杂菌显得多一些,大丽轮枝菌菌落也要小一些。而蔗糖悬浮法分离平板上大丽轮枝菌菌落要大,易于识别和计数。故在研究土壤里大丽轮枝菌动态变化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系时,综合评价宜采用湿筛法。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编辑王雯慧)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头号生产病害,也是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棉花生产安全。生产上一直缺乏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根本原因是对棉花抗黄萎病遗传模式及抗病机制等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认知,制约了棉花抗黄萎病种质材料的筛选、创制和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析不同温度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以及调控寄主防御反应的机理,揭示温度对病原菌和寄主的双重作用,为该病害的绿色防控和温度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ZZM2)、感病品种冀棉11(JM11)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实验与病圃实验相结合,设置恒定温度(22、25、28和32℃)、自然变温两个处理,检测温度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生长、侵染定殖、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通过调查活性氧(ROS)爆发、过氧化氢(H2O2)含量、胼胝质积累、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植物防御相关指标,解析温度调控棉花寄主防御反应的机制。【结果】在培养基上,25℃是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2—28℃范围内适宜产孢;与培养基相比,不同棉花品种的叶片提取液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感病品种JM11促进作用更强;当温度为25—28℃时,ZZM2和JM11植株黄萎病发生均较重,低温22℃、高温32℃均不利于黄萎病发生。同时,在25℃处理下,棉花中大丽轮枝菌侵染定殖能力强,感病品种JM11比抗病品种ZZM2更易受到...  相似文献   

19.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由镰刀菌和大丽轮枝菌感染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对这两种病害目前还没有高效的防治药剂,而且土壤一旦染病很难根治,被称为"棉花的癌症"。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是以选择抗病品种为基础,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及诱导棉株抗病性相结合控制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危害,对环境友好、叮持续的新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拮抗细菌KRS022的分类地位及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重点研究对作物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制效果,为抗大丽轮枝菌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资源。【方法】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串联分析确定KRS022的分类地位;采用对峙培养法和对扣熏蒸法测试KRS022对多种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发酵菌液平板法、涂布法以及对扣熏蒸法明确KRS022对大丽轮枝菌的平板抑制效果;通过无细胞上清共培养法与对扣熏蒸法明确KRS022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及菌丝形态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及大丽轮枝菌生物量测定明确KRS022对棉花和烟草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利用RT-qPCR法检测KRS022激发植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拮抗菌株KRS022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该菌株具有解磷、解钾、固氮功能,可产生嗜铁素,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属于好氧产碱型细菌,100μg·mL-1氨苄青霉素可作为该菌株的天然抗性筛选条件。KRS022对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