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索镇域尺度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找出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镇域各村(社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方向,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7个村(社区)为例,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9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王场镇7个村(社区)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均较低,但各村(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集约利用度较高的村有1个,集约利用度中等的村(社区)有5个,集约利用度低的村有1个,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2)影响王场镇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为人地协调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耕作条件、政策支持和耕作制度。各个村(社区)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生态屏障提高农用地经营的基础设施保障和环境支持,同时引进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息息相关,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水平进行动态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利用河南省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适合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对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考察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表明:1978—2012年间,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农民收入水平与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会引起农民收入提高0.628 7个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且对农民收入变化的解释能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科学量化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资料综合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1997-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结合扶风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率和持续状况4个层次上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法计算历年农用地的集约度分值。研究结果表明,扶风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1997-2006年呈现递增趋势,但农用地利用持续状况令人堪忧。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主要是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保定市22个县(市)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别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果、社会生态效益4个方面对耕地进行集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保定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集约分值约为0.57,处于一般集约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1995—2010年耕地集约利用分值呈现上下小幅度波动趋势,1995年和2010年集约分值基本持平,集约程度变化不大;从空间序列上看,耕地同一级别集约范围变化不大,整个保定市呈现出东部集约程度高,西部集约度相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保定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超  许皞  张祥义 《土壤通报》2014,(3):550-555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可持续状态四个准则层构建了十五个指标因素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分析了2010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邢台市、沧州市、石家庄市及唐山市部分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县区受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及农业机械化投入量影响不大(2)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张家口市等北部地区,由于土壤质地、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加大投入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等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快速城镇化发展中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争地矛盾,促进经济建设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以湖南省109个区(县、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16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建设用地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建设用地规模的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为正且有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具有高、低值集聚分布的正相关特征;(2)湘西和湘中南大多数区(县、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小于0.4,呈非耦合协调状态,但2010—2016年向好趋势明显,衡阳市发展迅速;(3)各个区(县、市)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未来要进一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评价单元划分、RS与GIS应用、成果应用及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究及评价指标选取和接边问题等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更准确地对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进行评价,从经济、空间、生态3个方面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F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的复合评价模型,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综合分值为78.67,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上较为合理,经济效益和空间效益集约合理度水平一般,生态效益集约合理度很好。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提供参考,为区域土地利用、发展定位、规划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现有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大都直接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忽略了耕地整治工程措施可改造的耕地质量限制因素与农用地分等因素的非衔接关系,掩盖了土地整治对耕地限制因素可改造程度差异。该文基于耕地整治可改造因素修正,以沈阳市为例,建立了服务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质量潜力计算模型(修正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整治前沈阳市耕地质量利用等为5.6等,整治后耕地质量可提高1.2个利用等;得到的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相关系数R2为0.8517,精度高于农用地分等结果。修正法测算的耕地整治质量潜力增强了耕地整治工程措施与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的结合程度,避免了某些限制因子难以改造或难以达到最优值而导致的整治潜力结果偏差,提高了潜力测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可为市级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胶州市胶北镇10个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村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在明确村庄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以胶州市胶北镇10个村庄为例,构建了村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村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其中3个村庄低度利用,7个村庄中度利用,无村庄过度利用或集约利用。在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合理利用空闲地和闲置宅基地、提高村庄生活便利度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建议。该研究可为开展村庄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高农地利用集约水平与控制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容易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的碳排放效率可以寻找到以碳排放作为成本,适度的农地利用集约水平。该文构建农地集约利用度计算模型与农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指标,计算中国31个省份的农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构建SBM模型投入产出指标,计算各省份的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农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低与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总效率高低并不保持普遍一致;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总效率有效省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农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主要省份的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总效率普遍较低;区域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总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总效率影响较小。因此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给出调整投入冗余量、期望产出不足量与非期望产出冗余量的低碳优化方案,并构建结合了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农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最终可以改善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吕晓  徐慧  李丽  赵雲泰 《土壤》2012,44(2):203-207
改良治理盐碱地、促进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是基于生态适宜性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获取盐碱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维持与提高。通过回顾盐碱地农业利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尽管相关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系统的盐碱地资源调查监测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对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可持续性、改良模式可持续性以及管理决策可持续性分别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开展科学的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对促进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威市绿洲区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基础上构建由3个子系统,24个指标组成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同时引入协调度模型及波尔模型建立了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2000-2009年甘肃省武威市耕地为例作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由于武威市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度比较低,耕地集约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必须通过提高人对耕地集约利用的认识,适当增加对耕地的投入来协调其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矛盾,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杨凌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影    韦安胜  陈竹君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58-162
基于权的最小平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个方面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杨凌示范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达到较高水平,主要贡献者为土地建设利用率。土地集约经营程度亦较高,原因在于政府通过“土地银行”对农户家庭土地进行流转,流转的土地主要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栽培集约化经营用地等转移,农业用地投入产出率高;(2)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处于中等水平,主要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且粮食作物单产及经济效益较低。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结果说明土地利用仍处于可持续合理阶段;(3)农业土地利用中设施栽培用地过量施肥问题突出,存在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现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时,土地利用评价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及粮食安全等评价因素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凌源市耕地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进行耕地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研究,在土地评价领域推进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化应用。该文以辽宁省凌源市为例,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借鉴美国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思想,对研究区分别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和立地条件分析,并建立凌源市耕地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体系。该体系评价结果将凌源市耕地分为8级,其中1和2级耕地属于自然质量条件和立地条件较优的耕地,3~5级耕地属于自然质量条件尚可,受立地条件影响差异较大的耕地,7和8级耕地属于自然质量条件较差,无任何立地条件优势的耕地。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建立土地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体系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在该体系中要因地制宜的选取耕地立地条件因素。  相似文献   

16.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以大庆市龙凤区居住用地为研究区域,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龙凤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了2010年龙凤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龙凤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并且空间差异显著。研究区居住用地集约度处于高度、较高、中等、低度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到居住用地总面积的12.81%,11.69%,38.35%,36.20%,且居住用地集约度以黎明区块为最高,卧里屯区块最低;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促进龙凤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为龙凤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提供了基础支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受到政府、学者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村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该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太仓市浏河镇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及综合指数模型法等计算了其集约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浏河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为57.87%,处于基本集约水平,集约利用的结构潜力为3.43 hm2,强度潜力为399.48 hm2,整理潜力较大。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浏河镇的“引导集中式”和“加大规划力度”的挖掘潜力的建议,为浏河镇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土地利用强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的剧增,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农业系统产生影响,需要以一个共同基准对农业土地利用强度进行量化。该研究以北京远郊区县为例,将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数据用转换因子(能值转换率)转换到太阳能值,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方法来识别研究区的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特征和分类。提取了4个农业投入强度分量和6个产出强度分量,并分别综合成投入强度指数和产出强度指数。通过K-means聚类将农业强度分成6类,其中低投入中产出、低投入低产出类型分别占研究区的34%和27%。研究结果表明,PCA为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总体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指标,并且能值方法可以将分析数据统一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使得本研究的结果更具有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