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是优良小麦品种的必备条件。某一个小麦品种只要具有了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特性,就能在生产上长期推广应用,才能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1997~1999三年陕西省关中灌区高肥组区域试验产量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分析法对小偃597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偃597三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12.2%、11.3%、19.0%分别低于对照品种;回归系数(b)三年分别为:0.84、1.00、0.95。说明小偃597高产稳产性要优于对照品种,同时小偃597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用高稳系数法对小麦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2个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并与常用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优于常用方法。高稳系数与高产稳产适应性参数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因而它能综合反映品种的高产稳产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8539,鄂恩一号,8910高产稳产适应性好,在生产上利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六个小麦新品系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高稳系数法分析2017-2018年度区试6个小麦新品系(禾麦32、光泰336、粮源11、金颗麦3号、赛德麦11、周麦18)的高产稳产性,试验在兰考、遂平、荥阳、郸城、洛阳、内黄、温县、汝州、许昌、辉县、临颍11个区域进行。将高稳系数法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SSR测验、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常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法评价品种的结果,与应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来评价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结果基本一致。高稳系数法(HSC)是一种分析小麦新品系高产稳产性更准确、便捷的方法,HSC值越小,表明该品系的高产稳产性越好,HSC值越大,表明该品系高产稳产性越差。禾麦32和光泰336的HSC值位次分别为第1和第2,产量位次分别为第3和第1,因此具有较好的高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适宜在河南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选择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利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了早熟型小麦新品种-早优504。该品种比对照小偃6号早熟5~7d;培育出优质高产型小麦新品种-小偃503。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65g/kg,沉淀值46.4ml,稳定时间13.0min,比对照陕229增产3.9%;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小麦新品种-小偃597。该品种抗旱,后期耐阴雨,成熟黄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西南部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回归系数法 ,稳定性参数法和高稳系数法 ,对山东省西南部新育成的 12个小麦品系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产量较高的占一半 ,但其中高产稳产的品系仅有太 710 3 3 1、山农 6 1、鲁麦 14号 ,只占全部参试品种的 2 5 % ,这可能与品种性状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7~1998年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冬水组以及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的区试结果。利用高穗系数法对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将高稳系数与常规的几种稳定性统计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是一个简单、准确地反映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高稳系数法是评价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分析云南省甘蔗品种区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省第八套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的15个品种(材料)在8个点的两年新植、一年宿根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新植宿根的平均公顷含糖量为计算分析依据.用回归系数法和回归坐标图分析产量的高产稳产性表明:品种12,10,9,1,11,2,3等高产稳产,品种5,6等高产但不稳产,品种7低产稳产,而品种4低产而不稳产;用高稳系数(HSC)法分析的高产稳产性表明,产量的高产稳产排位为12,9,10,1,3,11,13,5,2,6,4,8,7.变异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测验表明,平均产量与高稳系数之间达极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达-0.9396**.高稳系数法把新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结合起来,且计算简便、可靠.高稳系数分析排位靠前的品种与各试验点正进行的繁殖示范品种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7个小麦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结合变异系数和稳定性参数对2004~2005年山东省高肥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7个品种(系)进行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烟2415的平均产量、增产点率、适应度、高稳系数均最高,地域变异和变异系数最小,是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丰产稳产品种。三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评价作物高产稳产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适定性参数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了2005年辽宁省大豆区域试验中熟组的10个参试品系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铁96027-6、铁96001-7两个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其他几个品系综合表现一般,与常规方法得到的高产稳产性相吻合,说明采用高稳系数法对大豆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平价是一种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宿9604小麦新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卫生  程守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21-722,727
利用 1998和 1999年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区试资料 ,应用高稳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对宿 96 0 4等小麦新品种 (系 )的丰产性、稳产性及生态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宿 96 0 4两年平均较对照周麦 9号增产 12 .10 % ,属于A级水平 ;两年b值分别为 0 .82 6 7和 1.0 2 2 6 ,高稳系数为 93.37%和 83 .2 2 % ,是一个丰产、稳产型品种 ;两年灰色关联度ri 分别为0 .86 3 1和 0 .90 81,均居第 2位 ,接近参考品种 ,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并对宿 96 0 4丰产稳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种外源基因选育小麦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染色体工程结合系谱选择,以普通小麦单、缺体为工具材料,将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黑麦(Secalecereale)、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oides)、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和小伞山羊草(Aegilopsumbellulata)的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创制出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种质N9207,N9209,N9134,N9628-1,N9628-2和N9659,并育成含有外源抗条锈病基因的小麦品种陕麦8003,陕麦8007,陕麦150和远丰175。利用创制的抗性种质与农艺亲本多方式组配杂交,将优异基因进行累加、聚合,选育出抗、耐多种小麦病害,高产、优质和广适的面条小麦新品系陕麦139。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适宜于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在旱棚鉴定条件下,以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抗旱鉴定品种为试材,对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等抗旱鉴定产量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鉴定与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不同。抗旱系数反映材料的稳产性,对于小麦种质抗旱性筛选更直观。抗旱指数修订式以对照品种的表现为参照,兼顾品种的相对产量(抗旱系数)和绝对产量,便于与品种区试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合,可操作性强,是目前最适用于小麦抗旱育种和区域试验的综合性抗旱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小麦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并阐明其遗传背景。以秋收后冬小麦播种前,大田刚萌发出土的野生麦苗为试材,进行集中移栽种植,观测生长一致性、遗传稳定性,淘汰遗传尚不稳定株系,对获得的118个遗传稳定的野生麦苗系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调查和穗发芽抗性测定,选出4个综合农艺性状好且高抗穗发芽的种质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4个种质系、节节麦及收集野生麦苗地块前5~10年间本地块主栽小麦品种的基因组DNA。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有78.8%的野生麦苗系都高抗穗发芽,其中19.5%的野生麦苗系的穗发芽率为0;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4个高抗穗发芽种质系是节节麦和以前主栽小麦品种的杂交后代。收集、移栽、选择、鉴定秋后大田野生麦苗是一条获得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选育超高产小麦品种,利用多种外源抗性种质与多个农艺亲本组配,采取大群体和F3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的选择策略,将多种优异基因累加、聚合,育成了超高产小麦新品系陕麦107和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系陕麦94。陕麦107弱春性,成穗率高,株高78cm,高产、抗病、抗倒,落黄好,千粒重50g,产量9712.5kg/hm2,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25.7%。陕麦94弱冬性、多穗型,株高75cm,抗倒伏,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中抗赤霉病,千粒重51g,产量8185kg/hm2,较小偃22增产6%。结果表明,选择遗传背景丰富的亲本材料,采用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是实现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陕麦159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采用2个重复5×5播期播量设计,研究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陕麦15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115.5 kg/hm2时,陕麦159产量可以达到7 500 kg/hm2。播期播量对陕麦159成穗数的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结论]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该研究可为实现该品种在生产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大89-2729小麦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校育成的小麦种质资源农大89-2729的性状及系谱进行了阐述及评价,认为种质资源农大89-2729是一个优良性状遗传传递力强、配合力好的亲本。并对由亲本农大89-2729育成的品种进行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种质资源创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首次对GUVA提供的41份材料进行了熟期、抗稻瘟病性、抗冷性、株型等方面的遗传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熟期普遍偏晚,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指出一些熟期相对较早,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可以在寒地水稻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以拓宽寒地稻种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已开发的TaCwi-A1功能标记CWI22、CWI21检测小麦千粒重的可靠性,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信息。同时用该标记检测新疆小麦品种资源,探讨TaCwi-A1等位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方法】首先以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用CWI22、CWI21检测TaCwi-A1基因型,并利用SKCS测定千粒重,比较TaCwi-A1a、TaCwi-A1b基因型品种间千粒重的差异。再以1 24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TaCwi-A1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中,有46份材料能够用CWI22扩增出402 bp的目的片段,说明含有TaCwi-A1a;有64份材料能够用CWI21扩增出404 bp的目的片段,说明含有TaCwi-A1b;并且TaCwi-A1a基因型品种(系)的千粒重(43.5 g)显著高于TaCwi-A1b(40.9 g)(P<0.05)。1 24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2.6%,TaCwi-A1b为37.4%。其中,冬小麦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3.0%,TaCwi-A1b为37.0%;春小麦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1.7%,TaCwi-A1b为38.3%,并且TaCwi-A1a在不同类型冬、春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频率大小顺序均为国外品种(系)>国内品种(系)>自育品系>审定品种>地方品种;新疆小麦审定品种中,冬小麦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40.0%,TaCwi-A1b为60.0%,春小麦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8.6%,TaCwi-A1b为31.4%。在1990年以前、1991-2000年、2001年以后3个阶段的审定品种中,TaCwi-A1a和TaCwi-A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1.1%和88.9%、50.0%和50.0%、69.2%和30.8%。【结论】TaCwi-A1的分子标记CWI22、CWI21能够较好地区分小麦千粒重的大小,可用于粒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中,TaCwi-A1a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其中,冬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频率略高于春小麦品种资源,引进品种(系)高于自育品种(系),自育品种(系)高于地方品种。在地方品种和自育品种(系)中,TaCwi-A1a在春小麦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冬小麦,说明新疆冬、春小麦育种对粒重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都有较强的选择压力,使TaCwi-A1a在审定品种中的分布频率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