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草地学报》2022,30(9):2356-2364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 (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 (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 487.08 kg·hm-2,13 395.23 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 938.47 kg·hm-2,13 450.22 kg·hm-2,AM处理与-AM处理相比产量高出11.1%。综合来讲,QI+P2+AM处理下(即灌溉量14 000 m3·hm-2、施磷量120 kg·hm-2和土壤不灭AM真菌),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最高17 343.69 kg·hm-2,总吸磷量最高为51.46 kg·hm-2,RDI+P2+AM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 kg·m-3。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高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本研究设6个处理组:对照处理组(T0)、无机肥处理组(T1)、体积分数25%沼液处理组(T2)、体积分数50%沼液处理组(T3)、体积分数75%沼液处理组(T4)、体积分数100%沼液处理组(T5),探明不同比例沼液施用量对苜蓿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苜蓿生长发育方面,T3显著提高第二茬苜蓿的株高及干物质产量(P<0.05);在苜蓿品质方面,T0,T1的粗蛋白较T3,T5显著提高(P<0.05),T0的粗脂肪较T3显著提高(P<0.05),T3的酸性洗涤纤维较T0,T1,T2,T4显著提高(P<0.05),T0的中性洗涤纤维较T2显著提高(P<0.05),T2的相对饲喂价值较T0,T3,T4,T5显著提高(P<0.05);在土壤肥力方面,T5的土壤pH值较T1显著降低(P<0.05),而总氮较T0,T1,T2显著提高(P<0.05);T3的土壤速效钾较T0,T2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灌溉25%~50%的沼液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营养价值,并可以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单宁酸和乳酸菌单独以及组合添加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本试验以晾晒至含水量约为55%的初花期紫花苜蓿为青贮原料,设无添加剂为对照组(CK),单宁酸(Tannic acid,TC)、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和单宁酸+乳酸菌(Tannic acid+Lactic acid bacteria,TL)为添加剂处理组。青贮60 d后开袋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添加剂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乙酸和非蛋白氮含量(P<0.05),干物质和真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添加剂处理组均能促进瘤胃丙酸生成,提高微生物蛋白产量(P<0.05);与TC处理组相比,TL处理组能够减轻TC处理组对青贮饲料干物质降解的抑制作用。综上,单宁酸和乳酸菌组合添加对紫花苜蓿青贮饲料品质的调控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呼吸、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的影响,揭示土壤呼吸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区进行对比性试验。放牧强度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50 hm2试验样地分为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个梯度,3次重复。每个放牧强度下设有4个不同水分处理(减水50%、自然降水、增水50%和增水100%)。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用根钻法测定根系现存量,根袋法测定根系净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呼吸和群落地下生物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土壤呼吸速率随着降水的增多显著增加(P<0.05);在整个生长季中,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群落地下生物量在减水50%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根系净生长量在增水100%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减水50%处理(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在干旱的荒漠草原,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和群落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有机砷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砷积累的影响及膨润土的钝化修复作用,试验以洁净土样为对照,设置两个砷暴露水平,并在砷暴露组添加不同水平的钠基膨润土和钙基膨润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50 mg·kg-1阿散酸暴露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P<0.05),75 mg·kg-1和150 mg·kg-1阿散酸暴露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P<0.05),同时,显著促进了砷在根部和地上部的积累(P<0.05)。添加膨润土能够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P<0.05),降低根部和地上部砷积累量(P<0.05),以添加量1.0%时紫花苜蓿砷积累量趋于稳定;钠基膨润土对砷污染的修复效果好于钙基膨润土。总之,有机砷暴露水平75mg·kg-1以上时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膨润土能够减少土壤砷向紫花苜蓿的迁移,降低其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屠宰体重对苏山猪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苏山猪最佳屠宰体重。选用60头30 kg左右的苏山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头,平均体重分别达到90、100、110 kg时,每组选取3头公猪、3头母猪进行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苏山猪屠宰体重的增加,各组屠宰性能存在较大差异,A组瘦肉率为63.18%,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板油重、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倒数第3~4肋骨处背膘厚显著高于A组(P<0.05);3个处理组屠宰率、皮率、骨率以及脂肪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个处理组背最长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的粗灰分显著高于B、C组(P<0.05);B组肌肉L*值为43.50,显著高于C组(P<0.05),C组pH1 h和pH24 h分别为6.40和5.83,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A、B组。随屠宰体重增长肌肉内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呈上升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呈下降趋势,其中C组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均高于B、C组,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综合考虑,苏山猪的最佳屠宰体重为90 kg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耗水量、需水强度、耗水强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和范围,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不同气候区域和年份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不同;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量;在一定范围内耗水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量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和耗水量的范围分别为400~2 250和300~2 250 mm.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刈割茬次及生长发育阶段紫花苜蓿的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不同;需水强度与大气蒸发力成正相关,耗水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成正相关;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耗水强度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强度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的范围分别为3~7和2~7 mm/d;短期极端最高需水强度为14 mm/d.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灌溉量、灌溉模式、施肥量、施肥模式及刈割茬次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建植2年及以上高于建植当年;不同品种差异不显著.在相对正常的田间栽培管理条件下,建植当年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含水量14%)水分利用效率的范围分别为8~12和9~14 kg/(mm·hm2),建植2年及以上者分别为12~25和14~29 kg/(mm·hm2).  相似文献   

8.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由0增至400 mm,紫花苜蓿耗水量由335.5增至712.8 mm,干物质产量由3304.7增至7423.3 kg/hm2,二者差异显著(P<0.05);第1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由10.5和12.2降至6.8和7.9 kg/(mm·hm2),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9.5和11.1增至19.0和22.1 kg/(mm·hm2),但第1~2茬差异不显著;第1茬耗水系数分别由956和822升至1480和1273,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1053和906降至527和453,但1~2茬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李鹏珍  赵得琴  邓波  杨军  赵国华  赵亮 《草地学报》2021,29(6):1257-1264
试验以接种根瘤菌‘Sm1021’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材料,将土壤和生物炭按比例混合(0%,0.5%,1%,1.5%,2%),然后进行不同程度(正常土壤水分处理,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旨在研究土壤中添加不同水平生物炭与干旱胁迫对接种根瘤菌紫花苜蓿光合效率及生长的影响,探讨生物炭多孔性特性是否能够提高根瘤菌固氮能力,从而促进苜蓿生长。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紫花苜蓿的光合效率和生长(P<0.05),重度干旱抑制作用最显著(P<0.05);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接种紫花苜蓿光合效率,促进植株生长;随生物炭水平升高,紫花苜蓿光合效率和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研究认为,添加0.5%~1%水平的生物炭可增加接种紫花苜蓿叶面积,促进光合效率,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从而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0.
高寒区不同地域燕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 L.)在不同高寒地域栽培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个地域栽培的燕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地域燕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同仁县样地土壤的pH值(8.38)最大(P<0.05),同德县样地土壤的全磷、速效磷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5);4个样地燕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物群落多样性丰度较高并存在差异,细菌群落多样性同德县样地最高,真菌群落多样性河南县样地最高;在门分类水平上,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为丰富,在贵南县、河南县、同德县和同仁县样地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8.76%,69.45%,66.86%,50.82%;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最为丰富,在各样地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8.38%,57.12%,41.22%,51.94%;燕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的理化性质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土壤pH、全磷、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K3添加水平对五龙鹅胫骨发育、免疫器官指数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为2个阶段,1~4周龄阶段,选用1日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维生素K3含量为1.23mg/kg),Ⅱ~Ⅵ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4、8和16mg/kg的维生素K3。5~16周龄阶段,选用28日龄五龙鹅288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维生素K3含量为1.18mg/kg),Ⅱ~Ⅵ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4、8、16和32mg/kg的维生素K3。试验期16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4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4mg/kg维生素K3显著提高了胫骨粗灰分含量、骨密度、骨强度和骨重(P<0.05),极显著提高了胫骨钙、磷含量(P<0.01);5~16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8mg/kg维生素K3极显著提高了胫骨粗灰分、钙、磷含量及骨密度、骨强度(P<0.01),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发育更好。2)饲粮中添加维生素K3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1~4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4mg/kg维生素K3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1);5~16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8mg/kg维生素K3显著提高了血清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0.01)。由此可见,1~4周龄和5~16周龄五龙鹅饲粮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分别为4和8mg/kg时,提高了胫骨粗灰分、钙、磷含量及骨密度、骨强度,改善胫骨发育状况;提高了血清T-SOD活性和T-AOC,降低了血清MDA含量,进而提高了五龙鹅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铁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生产性能、繁殖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产蛋期种鹅对铁的需要量。选择34周龄体况相近的种鹅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各组(Ⅰ~Ⅵ组)饲粮铁添加水平分别为0、20、40、60、80、100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结果表明:1)Ⅴ组平均蛋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由二次曲线拟合方程得出,饲粮铁添加水平为80.61mg/kg时平均蛋重最高。2)Ⅴ组种蛋合格率、种蛋孵化率和健雏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Ⅴ组种蛋受精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Ⅵ组(P<0.05或P<0.01)。由二次曲线拟合方程得出,饲粮铁添加水平为79.87mg/kg时,种蛋合格率最高;饲粮铁添加水平为84.82mg/kg时,种蛋受精率最高。3)Ⅴ组蛋黄色泽显著高于Ⅰ、Ⅱ、Ⅲ、Ⅳ组(P<0.05)。4)Ⅳ、Ⅴ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Ⅳ、Ⅴ组血清铁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5)Ⅴ组血液中红细胞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或P<0.01),Ⅴ组血液中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Ⅳ、Ⅴ、Ⅵ组血液中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铁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平均蛋重、繁殖性能、蛋黄色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蛋期种鹅饲粮铁添加水平为80.61~84.82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锰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蛋品质、血清生殖激素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4周龄体况相近的种鹅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锰含量36.40mg/kg);试验组(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40、60、80、100mg/kg锰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Ⅲ组产蛋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Ⅱ、Ⅲ组种蛋合格率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Ⅲ组种蛋受精率和种蛋孵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Ⅲ组健雏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Ⅳ、Ⅴ、Ⅵ组(P<0.05或P<0.01)。2)Ⅲ组蛋壳强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Ⅲ组蛋壳厚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3)Ⅲ、Ⅳ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Ⅵ组(P<0.05),Ⅲ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4)Ⅱ、Ⅲ组血清促卵泡素含量显著高于Ⅵ组(P<0.05)。5)以种蛋合格率、种蛋受精率和健雏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的回归方程得出,饲粮锰添加水平为32.91 mg/kg时种蛋合格率最高,饲粮锰添加水平为38.28mg/kg时种蛋受精率最高,饲粮锰添加水平为24.27mg/kg时健雏率最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锰能提高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促卵泡素含量,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建议产蛋期种鹅饲粮锰添加水平为24.27~32.91mg/kg(饲粮中锰含量为60.67~69.31 mg/kg)。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将山东省兔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经营方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山东省兔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分析了兔产业化经营的影响因素,为兔产业化经营的推广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地区5家动物医院诊治的494例犬胰腺炎。通过分析病例的临床症状、病因、血液学和影像学等检查项目及治疗方法,肥胖犬胰腺炎发病率最高,每年1-3月份是犬胰腺炎较为多发的时间,同时老龄犬易感。通过犬胰腺炎试纸阳性、胰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升高及B超检查指标可确诊为犬胰腺炎。分析494例治疗结果,提出了治疗犬胰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案,以供犬胰腺炎临床诊治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弄清我国犬是否感染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本试验对山东省青岛市某宠物医院采集发病犬的48份样品进行PCV3荧光PCR检测,发现7份病料呈现明显阳性,对这7株阳性样品继续用普通PCR扩增,有3份可以扩增出228 bp的特异性条带。这些条带测序后与圆环病毒的其他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这3份样品的病毒序列与其他PCV3参考序列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与PCV3的同源性为93.3%~99.5%,表明我国犬确实存在PCV3感染。  相似文献   

17.
塞尼卡病毒(SVA)属于小核糖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可以引起猪的水泡样病变、跛行和新生仔猪突然死亡等。为了解SVA的特性,本研究将从健康猪体内鉴定的SVA阳性样品接种BHK-21细胞分离SVA,采用PCR扩增其VP1基因,并分析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显示,10份SVA阳性样品中有2份(GXT91和GXT94)能够在BHK-21细胞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可达10^7.6TCID50/mL,其VP1基因与SVA参考株NC_011349的核酸同源性为90.2%~90.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1%,进化树显示新分离的GXT91和GXT94病毒株属于流行分支II。本研究为SVA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挖掘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转录组分析方法,但如何利用海量测序数据准确、高效地挖掘功能基因,仍是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瓶颈。本文综述了RNA-seq数据质量控制与读段定位、基因组注释、转录本拼接、表达水平评估、差异表达分析等环节分析方法,比较了数据分析常用软件、算法和数据库等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又综述了蛋白调控互作网络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等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方法。转录组分析正在从只利用物种内信息挖掘差异基因,向引入其他物种参考系进行目标物种功能基因挖掘分析方向发展。结合同源基因预测候选基因法、选择信号法、极端数据法、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法及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法等鉴定方法,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随着测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不断进步、数据库资源不断完善,测序数据中隐含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生命规律将会逐渐得到准确、深入揭示。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和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及与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的雌性青年鸽384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其中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0^8CFU/kg丁酸梭菌、5×10^9CFU/kg乳酸菌和5×10^9CFU/kg乳酸菌+1×10^8CFU/kg丁酸梭菌。预试期7d,试验期28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C和D组青年鸽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2.0%、32.0%和22.0%,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A组相比,C和D组青年鸽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与A组相比,D组青年鸽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B、C和D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4)与A组相比,B、C和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C和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显著提高(P<0.05),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A组相比,C和D组青年鸽卵巢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够提高青年鸽肝脏抗氧化功能并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青年鸽的生长性能,对青年鸽的繁殖潜力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旨在进一步阐明GnIH和VIP基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和繁殖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短光照(模拟繁殖季节)和长光照(模拟休情期)下成年苏尼特母羊各3只及卵泡期和黄体期的小尾寒羊母羊各3只,同时选取短光照第21天和长光照第3、15、21、42、49天共6个不同光照时间点的成年苏尼特母羊各3只,屠宰后采集其性腺轴组织(下丘脑、垂体、松果体、卵巢、输卵管、子宫体),利用qPCR技术分析GnIH和VIP基因mRNA表达规律。结果表明,GnIH和VIP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上述各组织中均表达,且在下丘脑中的表达量较高;苏尼特羊下丘脑中2个基因在长光照条件下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短光照条件(P<0.01);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黄体期VI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期(P<0.05),黄体期GnIH基因的表达量稍高于卵泡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短光照转至长光照时,苏尼特羊下丘脑中GnIH和VIP基因表达上升,至长光照第3天时,2个基因表达均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揭示了GnIH和VIP基因在季节性发情和常年发情成年绵羊性腺轴各组织中的定量表达特征,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繁殖时期绵羊下丘脑中这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提示了GnIH和VIP基因参与绵羊季节性发情调控和发情时期转换;在短光照转至长光照过程中,GnIH和VIP基因主要在长光照前3 d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