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余茭4号是从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双季茭白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高大紧凑,分蘖力强,孕茭性好,茭型大,品质优,商品性好,抗病虫性强,产量高,秋茭晚熟,2012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余茭4号秋茭单个壳茭重136.7 g,净茭重90.8 g,667 m2产量1 324.8 kg;夏茭单个壳茭重118.1 g,净茭重70.4 g,667 m2产量2 704.3 kg。总结了余茭4号栽培要点及繁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摘要:余茭3号是从八月茭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系,其特征特性表现为分蘖力强,高峰苗比八月茭增加59%,但肉茭重比八月茭低38%;耐高温孕茭,产茭时间在8月30日至9月16日,比八月茭提早17 d;667 m2壳茭产量885 kg,与八月茭及其他供试品种无显著差异;Vc含量高,比八月茭增410%,且肉白、质嫩、味鲜糯,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以龙茭2号和浙茭911为材料,研究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DMDQ)对夏茭和秋茭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可增加夏茭产量,比对照增10.93%,增产原因在于增加了其株高、壳茭重、肉茭重、纵径,茭肉横切面横径长及横径宽.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也可增加2个品种的秋茭产量,其中以375倍处理(DMDQⅡ)效果最好,其次为500倍喷2次(DMDQⅢ)处理,而500倍(DMDQⅠ)效果较差.在本试验条件下,较高浓度的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更有利于茭白增产.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茭白浙茭2号大棚窝泥栽培技术.2年的茭白大棚窝泥栽培试验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较,浙茭2号整个生长期不施农药,茭白粗壮、洁白、脆嫩,上市时间提早40d左右,667 m2产量达2 432~2 486 kg,增产150~652 kg,增加效益1 256~1 346元.  相似文献   

5.
对茭白龙茭2号进行秋季栽培密度试验,根据龙茭2号品种特性,适当稀植能明显提高龙茭2号的产量,比较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行株距100~110 cm×60 cm,在此密度下,其有效分蘖范围较广,茭肉粗和净茭重较高,过稀过密均不利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浙江农业科学》2007,(6):728-728
1棉花良种浙凤棉1号(浙审棉2007002)1·1产量表现2004年浙江省棉花区试结果,平均每667 m2皮棉产量103·2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12·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浙江省棉花区试结果,平均每667 m2皮棉产量123·1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22·5%,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每667 m2皮棉产量113·2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17·5%;2006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皮棉产量132·5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20·0%。1·2特征特性该组合植株塔形,叶片较小,叶色较深。浙江省区试两年平均出苗至吐絮121 d,与对照湘杂棉2号相仿。株高114 cm,单株有效铃2…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余茭4号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余茭4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浙茭2号,夏茭增产10.110 t/hm2,秋茭增产6.135 t/hm2,2季合计增产16.245 t/hm2,增产幅度达31.22%。而且秋茭采摘期比对照品种推迟21 d,上市期为茭白空档,货畅售价高,2季合计增收43 290元/hm2,增幅达42.39%,增产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试验通过研究硼锰锌肥不同梯度的施用量对糜子生物性状的影响,来探索适于糜子单施微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糜子单项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和提高糜子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处理中以B3处理产量最高,为190.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8.6%,其次是B4处理、Mn1处理、Mn2处理、Mn3处理产量依次为185.8 kg·667 m-2、180.8 kg·667 m-2、175.1 kg·667 m-2、168.8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16.7%、14.3%、11.6%、8.3%;B3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糜子的千粒重、单株穗重,使糜子的产量增加了35.3 kg·667 m-2。说明增施硼锰锌肥有利于提高糜子的产量,其中尤以硼肥(2 kg·667 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王飞  丁勇  万文勇 《农技服务》2023,(10):21-23
为大蒜新品种的认定和确定适宜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引种5个大蒜品种在凯里进行引种试验,观测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黔蒜201903蒜薹产量为263.47 kg/667m2,蒜头产量为366.85kg/667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蒜薹产量比对照麻江红蒜增产43.69 kg/667m2,增产19.88%;蒜头产量比麻江红蒜增产62.36 kg/667m2,增产20.48%,整个生育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株高45.2 cm,假茎高35.0 cm,假茎粗9.9 mm,叶片数9片,薹长26.9 cm,单薹重7.99 g,鳞芽数8瓣,单个鳞茎重14.78 g;黔蒜2020-3的蒜薹产量为247.79 kg/667m2,蒜薹产量较麻江红蒜增产28.01 kg/667m2,增产12.74%,居参试品种第2位,黔蒜201903和黔蒜2020-3可在凯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沪抱1号’是由萝卜质抱子甘蓝雄性不育系‘CMS·10-85‘和自交系‘抱甘10-88’选配而成的抱子甘蓝早熟新品种,从定植到开始采收芽球约为85 d。生长势强,较抗黑腐病。平均株高91 cm,开展度63 cm。叶色深绿,蜡粉较轻。小芽球螺旋向上排列,较紧密,球形高圆,平均球高3.33 cm,横径2.36 cm。芽球绿色,心叶嫩黄,品质优良。单株芽球54个,单芽球重9.5 g。平均产量1 197.5 kg/667 m~2,较对照品种‘早生子持’增产12.96%。  相似文献   

11.
利用粉垄农耕新技术,经粉垄栽培水稻试验表明,粉垄中低产稻田耕作层由传统耕作15—18cm增加到22—25cm,早稻利用超级稻组合种植产量达550—650kg/667m2,比传统耕作增产20%左右;粉垄水稻根系发达,早稻收获后作再生稻栽培,低位分蘖,每667m2产量可达400kg以上。据此分析了在广西双季稻地区尤其是发展秋冬种的地区,粉垄早稻+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亩产稻谷1000kg,利用再生稻比晚稻提早成熟收获20—30d发展秋冬种高值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以线辣椒‘8819’为试验材料,以菌糠为有机肥,采用5个不同施用量梯度,研究其对辣椒株高、茎粗、土壤微生物数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对照外,施用菌糠的各处理均能促进辣椒的长势,以菌糠施用量为800 kg·667 m-2时对茎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不同菌糠施用量对不同生长阶段辣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施用菌糠的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叶绿素的含量,综合整个生长阶段,菌糠施用量为800 kg·667m-2时比其他处理提高幅度为10%~292%;施用菌糠的各处理均能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提高土壤的肥力,进而促进辣椒的生长;不同菌糠施用量对保护酶系的影响表明,施用菌糠的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降低POD和CAT活性,但下降程度与菌糠的施用量不呈线性关系;除处理A外,其他处理均能显著降低MDA含量;本试验证明,适宜的菌糠施用量(400~1 600 kg·667 m-2)可以提高辣椒的光合作用并提高辣椒的抗逆能力。综合各检测指标,建议在生产上选用的菌糠施用量为800 kg·667m-2。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干旱内陆气候条件下,以色素辣椒‘美国红’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方式下6种灌溉定额(170、195、220、245、270、295 m3.667 m-2)对土壤含水量、辣椒株高、茎粗、地上部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内,灌水定额220 m3.667 m-2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膜下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3%~19.8%之间,膜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7.0%~18.9%之间;并且处理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质量、产量、单株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结果盛期(8月27日),220 m3.667 m-2灌水定额处理分别较170、195、270、295 m3.667 m-2处理的株高高17.4%、13.5%、2.2%和8.6%,茎粗高6.9%、12.0%、8.9%和9.1%,地上部分干质量高1.8%、19.5%、21.3%和19.9%,667 m2产量高15.0%、11.1%、6.7%和26.1%,单株产量高10.0%、7.8%、6.7%和4.4%.  相似文献   

14.
“上选4号”耐热萝卜新品系是以早熟、耐热、抗病毒病为选盲目标,通过多品种混合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该品系株高50cm左右,叶丛直立型,花叶,功能叶15~16片。肉质根圆柱型,根长20cm左右,横径8cm左右,红皮白肉,肉质致密。夏秋栽培生育期60d左右,单根重0.3kg,每666.7m2可产931~2527kg,明显优于火车早。早秋或秋冬栽培生育期80d左右,产量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野生苦瓜与栽培苦瓜的生物学特性和光合特性差异,为苦瓜栽培、引种及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野生苦瓜和6个栽培苦瓜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苦瓜类型坐果后的生物学性状及坐果时的光合特性.[结果]野生苦瓜单瓜重小于或等于50g,栽培苦瓜单瓜重在300g以上;野生苦瓜的瓜瘤为刺瘤,小而密,栽培苦瓜多为条瘤或粒条相间;野生苦瓜瓜肉厚度为0.3~0.4 cm,栽培苦瓜瓜肉厚度为1.0~1.2 cm;野生苦瓜纵径在11.0 cm、横径在4.5 cm以内,栽培苦瓜纵径为20.0~48.8cm,横径为5.0~9.0cm;野生苦瓜单瓜种子数16~22粒,种子千粒重53.67~83.33 g,栽培苦瓜单瓜种子数23~47粒,千粒重180.2~206.67 g;野生苦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栽培苦瓜;野生苦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14.64~18.92 μmol·m-2·s-1、110.50~164.06 mmol·m-2·s-1、7.61~9.80 mmol·m-2·s-1和0.496~1.203 mol· m-2·s-1,而栽培苦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10.42~14.59 μmol· m2·s-1、137.85~258.00 mmol· m-2·s-1、5.63~8.08 mmol· m2·s-1、0.258~0.532 mol· m-2· s-1.[结论]野生苦瓜的瓜形小、单瓜重小、种子千粒重小,但其枯萎病抗性好、光合速率高,而栽培苦瓜的瓜形大、单瓜重大、种子千粒重大,但其枯萎病抗性相对较差、光合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以辣椒为试材,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方式种植,用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作肥料,研究追肥对辣椒的株高、茎粗、根系体积、全株干鲜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可以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不同N、P、K配比追肥的辣椒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施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8.076、19.616kg.667 m-2.次-1的配方优于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295、4.038、19.616 kg.667m-2.次-1的配方,定植125 d时,2种配方追肥的辣椒株高较对照分别增高8.49%、11.60%,茎粗分别增大20.39%、11.24%,根系体积分别增大14.26%、23.69%,全株鲜质量分别增大24.02%、12.46%,全株干质量分别增大49.80%、61.82%;产量分别为1 784.9、1 676.8 kg.667m-2,较对照分别增产36.40%、28.14%.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株型玉米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黔西北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对繁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三种株型玉米品种的密度及产量结构、叶面积系数、干物重、光合势、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经济系数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3638的高产群体密度为4100~4900株  相似文献   

18.
板栗细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细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河北省迁西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林(板栗)育种与栽培实践基地6年生板栗树为研究对象,生长季内(4-10月),采用连续根钻法(内径为8 cm),分别在距树干50 cm和100 cm设取样点,各个样点处垂直方向分3层(0~20,20~40和40~60 cm)钻取土芯。研究了板栗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的月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板栗细根季节变化差异显著(P < 0.05),板栗细根根长密度月平均为1 274.9 m·m-3,在6月和10月有2个生长高峰,相比前1个月分别增加了203.0 m·m-3和524.6 m·m-3。细根根质量密度月平均值为184.7 g·m-3,有2个生长阶段(4-6月和9-10月),10月增长较多,与9月相比增长了39.5 g·m-3。在垂直方向上,20~40 cm土层中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最大且季节变化最显著(P < 0.05)。水平方向上,距树干100 cm处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大于距树干50 cm处。整体研究表明:板栗细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不仅受土壤垂直格局影响,还与树种生长规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蚕豆育苗覆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蚕豆盖黑膜育苗移栽的种植模式,通过育苗解决了蚕豆播种与晚稻收割的时间矛盾,采用覆盖黑膜种植可提早6d采收。采用这项技术,效益达3000元/667m2,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施用不同缓释肥量对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库构建的影响,揭示其对豆梨容器苗生长及其养分分配的规律,为豆梨容器苗培育的施肥技术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m3基质中缓释肥施肥量设置4个水平,即F1(1.5 kg·m-3)、F2(2.0 kg·m-3)、F3(2.5 kg·m-3)、F4(3.0 kg·m-3),容器为无纺布袋(规格10 cm×14 cm)。结果表明:施肥量为2.0 kg·m-3时,豆梨容器苗苗高、地径生长量均达最大值,分别为48.23 cm、5.22 mm,同时具有最大的整株干质量,为6.56 g。施用缓释肥有利于提高豆梨容器苗养分库中氮积累量,2.0 kg·m-3(F2)施肥量时实现了氮养分库的最大积累量,整株氮积累量为136.86 mg·株-1。而缓释肥施肥量的增加对养分库磷积累量的提升不显著,施肥量1.5 kg·m-3(F1)已能满足磷素需求,此时根系表现出积极的磷吸收率,其积累量达2.75 mg·株-1。总之,从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两方面考虑,F2(2.0 kg·m-3)施肥量时苗木生长表现最优,且满足豆梨1年生苗氮养分库的需求,而F1(1.5 kg·m-3)施肥量就能基本实现容器苗磷素养分加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