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玉米种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社会经济结构朝城市化、市场化两个根本转变所促成的食品数量与结构的变化。未来食物需求特征可以概括为人均口粮消费减少,而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成倍增长。加入VTO促进了畜产品生产和出口,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今后25年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面临着减轻加入VTO所带来的对玉米需求压力的挑战,及时调整玉米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由先玉335引发的对东北玉米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玉米带的北端,占据适宜玉米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地域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加入WTO后,农业生产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民族种业将要和世界各国的种子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如美国的先锋公司生产的先玉335给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玉米产业带来极大冲击,不仅仅导致国内种子生产加工、市场开拓与售后服务等领域的变革,而且对育种带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而扩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又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如何面对入世后给玉米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是全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多年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的玉米生产和流通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优质专用玉米是指具有优良品质和专门用途的玉米,如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等。当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把传统的产量型、数量型玉米生产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产业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加快优质专用玉米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玉米生产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维…  相似文献   

5.
《种子》2006,25(6):109-109
由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春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大会将于2006年8月27-28日在长春市的吉林省宾馆召开。届时将有全国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保鲜玉米)的育种单位、生产加工企业、经销商、设备与包装物生产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参加,预计大会规模400人。  相似文献   

6.
黄萍 《种子科技》2023,(20):114-116
玉米种植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病虫害,给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以玉米螟为例,主要介绍了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的为害情况、发生条件、发生规律,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从农业性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让玉米生产单位、种植户了解玉米螟为害情况,并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把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市场已由过去的粮食需求转向鲜食、饲料、青贮及加工业等多样化需求,这就促使玉米生产必须由普通产量型向高层次专用质量型转变;由简单的粮食型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综合型生产转变。因此,发展专用玉米是现代化农业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作物的化控技术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新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棉花、小麦、花生等作物上广泛应用,近年在玉米上也开始推广应用。本试验通过对化控调节剂玉丰灵在几个高产玉米品种上的应用,全面系统地调查玉米株高、根系、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变化,以期为化控技术在玉米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260万hm^2。其中基本是玉米杂交种。因此,玉米杂交种的质量对我省玉米生产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既是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种子产业中的主要环节,同时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人们对玉米产量需求的逐年增加,发展绿色高质高效玉米产业成为当前首要目标。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种植主产区,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意义,并针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该地区实现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策略,提出了黄淮海地区玉米高质高效发展的趋势,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谈鲜食玉米的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特用玉米之一,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鲜食玉米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走销。它不仅鲜嫩香甜,而且营养价值高,其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等含量大大超过普通玉米。随着我国加入市贸组织以后,它作为即可鲜食,又可做各种罐头食品,还是多种工业原料的特用玉米,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刘畅  陈梦龙 《种子科技》2023,(5):130-132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又称呼伦城,总面积达23.5万km2,因其具有土地规模大、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其中包括霜冻、热害、低温等温度条件影响,旱灾、洪涝灾害等水分条件影响和由风引起的大风天气影响。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在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该技术优势尤其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对温度、水分和光照都有一定要求,科学分析气象资源、合理布局和管理作物生长是推动玉米增产提质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旨在提高玉米防灾能力和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正确指导加入WTO后秦皇岛市农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业生产现状的具体分析,指出了秦皇岛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方向:(1)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发展优势特色粮食品种;(2)发挥区域生产优势,做大做强果品、蔬菜产业;(3)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鹤壁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深入探讨鹤壁市发展青贮玉米产业对满足畜牧业需求、优化种植结构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发展模式、种植方式及科研进展方面介绍了鹤壁市青贮玉米生产现状。提出品种认识偏差、种植不科学和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青贮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从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和科研攻关力度,实施多种种植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解决发展瓶颈问题。通过各方面分析,对促进鹤壁市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实现畜牧业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研究与中国种子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翠云  王春平  张伟 《种子》2002,(6):91-93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即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的种子生产程序,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有利于促进中国种子产业的实现,适合中国加入WTO后的种子产业发展新形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年种植玉米面积353万hm^2以上,而玉米商品粮质量是关系到我省玉米生产可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关系到我省玉米商品粮在国内、国际市场中是否有竞争力及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如何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省的玉米生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善我省玉米商品质量,进而提高玉米市场竞争力,本文将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王惠滨  冯爱丽  金宗亭  耿健 《种子》2007,26(3):94-95
作物的化控技术是农业生产上一项新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棉花、小麦、花生等作物上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在玉米上也开始推广应用。本试验通过对化控调节剂玉丰灵在几个高产玉米品种上的应用,全面系统地调查玉米在株高、根系、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变化,以期为化控技术在玉米上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柘城县玉米单产、总产不断提高,为提高区域面积产量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玉米生产中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和经验,对柘城县夏玉米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在农业生产上一个敏感的话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绿色壁垒”。这匹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而到来的“狼”,给相对弱势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以农产品加工为例,今年以来,以日本为代表的国际市场突然对进口的菠菜检测指标由原来的18项相继增加到42项、64  相似文献   

20.
徐鑫 《种子科技》2023,(6):72-7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始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应用。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能提高玉米的栽培效率,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玉米种植中,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资源,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