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103-105
针对目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或者技术前沿脱节,及湖南文理学院农科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以湖南文理学院第一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为契机,进行了基于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农科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与实践。在进行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农科专业人才新模式;遴选合作培养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考核评估体系;探索"双师型"队伍建设与农科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在建设好基地的同时,打造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教学队伍,培养了适合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农科专门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教育部批准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旨在深化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紧密联系,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一直在努力探索农科教结合、服务"三农"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网络云平台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助于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通过调研国内9个地区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高校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4种常见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修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高校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难点问题,基于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经验做法,探索了大力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科技战略合作,创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总结了以试验基地为载体,创新群体为骨干,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承担重大课题、出重大成果,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创立现代农业先导型样板的经验,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制定激励机制、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等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为例,探讨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模式,主要包括:以新品种选育为抓手,建设农科教产学研的利益共同体;以科技培训和示范户、示范方建设为抓手,培育水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推进作业机械化为抓手,促进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等。  相似文献   

6.
李建华 《中国农资》2014,(15):19-19
<正>本报讯4月11日,华南农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专场合作交流会走进芭田股份。该校资源环境学院副书记刘红斌、副院长张茂新、华南农大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主任房三虎、资源环境学院高级农艺师陈火君等校方领导与芭田股份总裁黄培钊、人力中心总监华建青、专创中心副主任韩冬芳等,就积极搭建深化校企人才合作  相似文献   

7.
科教协同育人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概述了协同育人的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构建农科教协同育人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农科教协同育人运作保障方面的经验与成效,提出了农科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陵科技学院坚持走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经验做法,探索了都市园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来推进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陆晓燕  徐璐  董灿兴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9):169-171,174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该文介绍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基于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期为"双高计划"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符离集烧鸡产业链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加强了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实训环境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创新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模式,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当地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协同创新体系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该体系的具体做法为科技特派员以带政策、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式在农业企业、示范基地等应用推广;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到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利益共同体;与鹰潭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结成农科教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协同创新推动发展;直接指导驻地村种养大户科学化生产和进行对农民科技种养殖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以中等职业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教育,其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对"中职升本"实习实训体系相关主体内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目标、主要构成内容,在课程体系、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和培养专项方面提出了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在合作联盟内推行"企业化"运作、强化合作联盟深度合作、建立多层面管理组织体系等建设措施,以期提升学生岗位适用性能力,使其成长为符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自身"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和位于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以"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教育"为特色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并总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理论研究型人才、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以期为其他农业高校培养科技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7,(23)
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国家对于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涉农类高职院校建设产学研基地是学校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资源受限、与企业政府合作不紧密、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本文以涉农类高职院校为例,根据高职现有基地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基地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植物生产类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实际用人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为了培养合格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必须对原有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条件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应在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基地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既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构建循序渐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方与合作单位协同组织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以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科教统筹结合是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与劳动者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形成科教兴农强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既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构建循序渐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方与合作单位协同组织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以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浙江大学抓住机遇,举全校之力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一方面通过建设市校合作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效地推进了湖州市的现代农业与  相似文献   

20.
洛阳市优质甘薯产业化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品种、基地建设、效益实现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技术培训5个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其在优质甘薯产业化体系建设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实现优质甘薯产业化良性发展为中心,以搞好基地建设为核心,创新了甘薯产业技术服务形式,拓宽了效益实现的途径。探索了品种、栽培技术、基地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产后加工、销售和甘薯专业合作组织等“五位一体”的“优质甘薯产业化体系建设”综合模式.促进了洛阳市甘薯产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