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目的]对毛乌素沙地天然沙蒿、沙柳和锦鸡儿这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进行分析,为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标杆风蚀沙埋程度,分析各植物群落的风蚀量与阻沙量,从而对其阻沙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植被盖度越大,各植物群落的防风阻沙效果越明显;(2)地形条件相似,风速相同的情况下,3种植物群落在风蚀季节的临界防风蚀盖度不同。沙蒿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最小,约为60%,沙柳群落与锦鸡儿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相对较大,均大于60%,但锦鸡儿群落相对沙柳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小;(3)相同盖度下,3种植物群落的风蚀量与阻沙量之和大小顺序为:沙柳锦鸡儿沙蒿。[结论]在毛乌素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上,沙蒿群落的防风阻沙效益突出,可作为主要固沙植物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植被类型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旱区荒漠生物结皮的养分效应及其同植被灌丛间的关系,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的苔藓、藻结皮为对象,选取4类典型植被样地,深入探讨了植被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的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蒿植被冠层下的藻结皮及其下伏土壤的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植被冠层间,沙柳、柠条群落则为植被冠层下的相应值显著低于植被冠层间(p0.05)。(2)沙蒿、沙柳、柠条3种群落的生物结皮及下伏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草地则表现为5—1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显著高于上层土壤;苔藓结皮的全氮、有机质表现为:柠条草地沙柳沙蒿,苔藓结皮的全磷以及藻结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柠条沙蒿沙柳。(3)总体上,各类型植被下的苔藓及藻结皮均能够显著增加表层0—1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且苔藓结皮的养分富集作用优于藻结皮。  相似文献   

3.
杭锦旗穿沙公路周边植被群落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路线考察和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穿沙公路段周边区域的植被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16种植被群落,植物37种,分别隶属于14科30属.主要由沙地植物、盐碱化植物和低湿地植物组成.草灌类群落占优势地位,黑沙蒿等群落有较高优势度,但是在演替中处于退化趋势.沙柳、沙棘、柽柳等灌木群落虽然频度较低,但是优势度较高,说明在演替中处于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榆林风沙草滩区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榆林风沙草滩区的主要物种进行考察,根据植被、立地条件及土壤水分等因素,选取5个典型样地,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1)、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综合分析了主要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并对其重要值和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草滩区主要物种的多样性排列顺序为:紫穗槐群落〉柠条群落〉踏郎群落〉沙柳群落〉沙蒿群落;均匀度排列顺序为:沙柳群落〉紫穗槐群落〉柠条群落〉踏郎群落〉沙蒿群落;土壤含水量排列顺序为:紫穗槐群落〉沙蒿群落〉沙柳群落〉柠条群落〉踏郎群落。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巴图塔沙柳沙障对植被恢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毛乌素沙地巴图塔沙柳基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沙障设置前后的植被动态变化、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进而分析沙柳沙障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障设置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物种数增加;群落类型由沙障设置前的沙米+沙竹群落发展成沙柳人工植被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无物种消失,物种多样性与沙障设置年限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证明流动沙丘上植被恢复过程中沙柳沙障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分析法,分别研究了放牧与围封条件下赖草群落、沙蒿群落、甘草群落、冰草群落4种典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及其与温度因子的关系,揭示了4种典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对封育禁牧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放牧与围封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均呈现出不对称的单峰型曲线,高峰值一般出现在14:00—16:00。围封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值大于放牧样地,但各监测时刻差异显著性不尽相同。放牧与围封样地各植物群落中较深层土温(10,15cm)和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普遍高于浅层土温(5cm)、深层土温(20cm)和气温,其中15cm土层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性最高。除沙蒿群落外,其他3种植物群落放牧样地Q10值均显著低于围封样地,Q10值大小依次均为:沙蒿群落>赖草群落>甘草群落>冰草群落,其中沙蒿群落Q10值远高于其他3个群落。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群落优势种沙柳、油蒿、柠条、杨柴对高CO2浓度(700μmol/mol)和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4种植物根、茎、叶的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都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且均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负效应增加;在CO2浓度条件下,土壤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但与本底CO2浓度条件下相比,CO2的"施肥效应"依然存在;通过对4种植物生物量的比较,沙柳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对干旱较为敏感,柠条对CO2浓度升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天然草原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生产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也是阿勒泰地区最大的生态屏障。为了弄清阿勒泰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特征,以及将阿勒泰地区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以遥感图形式来展现,利用阿勒泰地区162个草地监测样地(365个草地样方)生物量及其他植被因子监测数据,分析了阿勒泰地区9个草地类型的植被组成、海拔高度、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同时,借助ArcGIS软件制作了2014年的生物量分布图。结果显示:(1)不同草地类型的海拔高度大小排列为: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化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沼泽低地草甸;(2)植被盖度排序为:沼泽低地草甸山地草甸高寒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3)地表生物量排序为:沼泽低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4)植被高度排序为:沼泽低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草甸温性荒漠;(5)实测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来模拟:y=7695.807x~(1.327)(R~2=0.421,p0.05);(6)阿勒泰草原生物量在空间上呈现自南向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该区水分自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一致。依据行政区划富蕴、福海、吉木乃县以南地表植被地上生物量水平较低,越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方向生物量值越低。  相似文献   

9.
荒漠草原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蒙古冰草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沙蒿群落)枯落物蓄积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持水试验,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得到4种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的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在50.8~396.2 g/m2,其蓄积量由大到小为蒙古冰革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沙蒿群落,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是一致的;4种植物群落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存在一定差异,蒙古冰草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沙蒿群落桔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相当于0.934,0.737,0.656,0.230 mm的降雨.这4种枯落物最大可吸收其自身重量2.45~3.71倍的降雨;4种植物群落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在浸水的前2 h枯落物吸水速率最快,随着时间的延长,趋势逐渐变缓,当枯落物在水中浸泡12 h时,其持水量基本达到最大值;4种植物群落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时间呈指数相关,在浸水的前2 h吸水速率较快,4~12 h后逐步减缓.荒漠草原桔落物蓄积、覆盖所引起的水分蓄存与运移已经成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最为关键的生态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南缘3种灌草丛形态与阻沙能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草丛形态对其沙丘形态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典型灌草丛沙堆形态参数的测量,定量分析了针茅、沙蒿、沙柳3种主要灌草丛形态对其沙堆形态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灌草丛的阻沙能力.对灌草丛及沙堆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3种灌草丛沙堆的长度、宽度与灌草丛的冠幅长度、宽度存在显著相关;沙堆高度与灌草丛高度微相关、与冠层高度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沙堆水平分量与灌草丛高度也存在较强相关关系,相关性强弱依次为针茅、沙柳、沙蒿;沙堆体积与灌草丛体积相关性显著,相关性强弱依次为针茅、沙柳、沙蒿;研究结果证明,阻沙能力沙蒿最强.其次为针茅、沙柳.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萍  刘艳军  张晓珂 《土壤通报》2007,38(2):314-317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其中Acrobeles为优势属。在半流动沙丘生态系统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黑沙蒿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中,线虫群落逐渐向以食细菌线虫占优势的方向演替。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阶段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固定态铵是土壤氮素的一种重要形态,对植物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风沙土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目前并不清楚,限制着对沙地土壤肥力来源及其维持机制的认识。该研究测定了毛乌素沙地裸沙地、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林地风沙土固定态铵的含量,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及矿物组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固定态铵平均含量为18.63 mg/kg,占土壤氮库的8.77%,不同植被下土壤中固定态铵含量存在明显差别,油蒿林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23.03±1.88 mg/kg)显著高于裸沙地(16.63±0.61 mg/kg)和沙柳林地(16.82± 1.25 mg/kg);2)风沙土粒径组成与固定态铵含量显著相关,粒径越细,固定态铵含量越高,粒径越粗,含量越低;3)风沙土矿物组成与固定态铵含量间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中固定态铵含量取决于土壤物理构成而非矿物化学组成,植被主要通过影响粒径组成而影响其含量。固定态铵是荒漠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被建设增加土壤细粒物质,有利于提高固定态铵含量,对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库布齐沙漠东缘荒漠藻人工生物结皮的光谱特性,采用HR1024地物光谱仪,测定研究区包括荒漠藻在内的主要地物光谱数据,分析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达拉特旗沙漠综合科学研究站不同年份接种的荒漠藻黑色、绿色结皮及裸沙、沙打旺、油蒿、沙柳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打旺、油蒿、沙柳3种绿色植物光谱曲线与健康植被光谱曲线相近,“红边”位置明显,但荒漠藻黑色、绿色结皮及裸沙的光谱反射率变化比较平缓.2)荒漠藻绿色结皮表现出绿色植物所具有的光谱曲线变化特点;荒漠藻黑色结皮与绿色结皮光谱反射率相比,总的变化趋势为,在350~ 710 nm波段之间,黑色结皮光谱反射率较绿色结皮高,在710~1350nm波段之间,黑色比绿色结皮的光谱反射率低.  相似文献   

14.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人工灌木群落土壤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书乐  王学全  李少华 《土壤》2016,48(2):409-413
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区4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是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土壤有机碳密度调查研究表明,不同灌木群落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 cm)由大到小是:沙棘9.42 kg/m2、沙柳6.73 kg/m2、乌柳6.06 kg/m2、草地4.56 kg/m2、柠条3.67 kg/m2。不同灌木林地0~100 cm土壤质地和分层状况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0~10 cm)含量最高。与对照样地草地相比,位于丘间地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排土场边坡细沟侵蚀特征,采用野外调查方法,以内蒙古永利煤矿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排土年限(1、3、5 a)和植被措施(裸地、沙柳方格+沙棘+油菜/沙打旺、沙柳方格+沙打旺)的排土场边坡物理指标和细沟形态指标。结果表明:1)排土年限为5 a时,同一措施下分形维数和土壤容重较1 a增大3.60%~7.20%和7.26%~20.00%,含植被措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裸地小0.40%~3.80%。2)以排土年限1 a为基准,裸地和沙柳方格+沙棘+油菜/沙打旺措施的细沟总长、细沟密度、平均沟深、平均沟宽和细沟割裂度随排土年限增加而加大97.65%~349.76%、10.34%~277.59%、80.51%~205.11%、28.69%~83.50%、50%~625%和86.37%~129.30%、12.96%~175.93%、1.81%~21.32%、60.61%~67.63%、75%~275%。3)排土年限为3和5 a时裸地细沟侵蚀模数较1a增加4.11%和581.28%,沙柳方格+沙棘+油菜/沙打旺减小27.27%和50.65%。4)细沟总长、平均和最大沟深是评价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的优选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矿区生态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不同防风材料降低风速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黄富祥  高琼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1):27-30,38
在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态建设过程中 ,需要进行决策并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是 ,应该选择哪种类型植被 ,才能获得最大的防风效应。为比较不同防风材料降低风速效应的差异 ,在春季大风天气 ,选取毛乌素沙地 5种常见的灌草乔植物和 2种常见的人工防风材料栅格沙障和栅栏 ,进行防风性能野外实地观测。分析结果表明 ,几种防风材料降低风速性能从大到小的次序为 :沙蒿 >芨芨草 >杨柴和牛心朴子 >沙障 >栅栏 >旱柳 ,沙蒿性能最好 ,降低风速比率达到 0 .49,旱柳性能最差 ,近似为 0 ;就乔、灌、草植被类型而言 ,防风效应的一般次序为 :灌木 >草本 >乔木。据此认为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态建设中 ,坚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原则 ,才能提高有效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取得较好的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西省右玉县从高家堡乡至右卫镇的公路两侧乔木林(小叶杨、樟子松、油松和华北落叶松)、灌木丛(沙棘、柠条和乌柳)及各种乔木、乔灌混交林的土壤化学特征分析,评价了乔、灌恢复模式的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恢复效应差异显著,混交林生态恢复效果优于纯林;(2)灌木沙棘、柠条、乌柳在本区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突出,特别是豆科植物柠条的生态恢复效果优于其他非豆科植物;(3)乔木种樟子松、油松,灌木种沙棘、柠条、乌柳耐旱、耐寒,生态适应性强,在本区生态修复中作用明显,可用于本区人工植被恢复的植被重建优先物种;(4)本区土壤洁净,适宜发展有机农业。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能源开发对植被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毛乌素沙地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引起了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诱发了滑坡、岩崩及矿渣矸石堆放占地,造成矿区植被大面积退化、破坏,致使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根据矿区资源开发对植被和环境影响破坏方式,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