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关系到生产、生活和环境质量,该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形势,1995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折标煤6.9亿t,但人均商品能源消费仍然很低。通过农村能源建设,现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折标煤3000万t。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能源需求也随之增加。文章客观分析了存在的能源、经济和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区能源需求预测属于区域能源需求预测的范畴,主要突出地域的概念。预测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形势,将有助于制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本文在现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测算,提出了农村地区中长期能源需求的常规方案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方案。预计到2010年和2050年,农村地区居住人口为7.7亿和4.8亿,即时采用加强方案,对商品能源的需求量折标煤分别为10.24亿t和16.32亿t。  相似文献   

3.
农村地区能源需求预测属于区域能源需求预测的范畴,主要突出地域的概念。预测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形势,将有助于制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本文在现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测算,提出了农村地区中长期能源需求的常规方案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方案。预计到2010年和2050年,农村地区居住人口为7.7亿和4.8亿,即时采用加强方案,对商品能源的需求量折标煤分别为10.24亿t和16.32亿t。  相似文献   

4.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贵州省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4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429户农户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揭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农村能源消费与石漠化等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研究区内仍然以薪柴和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2)农村用能呈现清洁化和高效化的趋势,然而能源转型是缓慢的过程;3)能源消费模式区域差异显著。毕节撒拉溪形成"薪柴+煤炭"的生活用能模式,"煤炭"型取暖模式和"薪柴"型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关岭花江和贞丰北盘江形成"薪柴+电力"生活用能模式和"电力"型取暖模式。施秉喀斯特形成"薪柴+电力"的生活用能模式,"薪柴+煤炭"取暖用能模式和"煤炭"型生产用能模式;4)石漠化等级与薪柴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潜在石漠化地区的薪柴使用量在合理的生态阈值之内,轻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面临石漠化加重与扩大的风险;5)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贫困严重。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北盘江存在经济不可支付性,4个示范区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主要受制于农户收入水平、能源资源的可获性、取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为掌握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关能源与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能源生产消费现状与发展需求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农村能源是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生活与生产用能现状与基本特征,农村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主导地位,农村生活用能中的煤炭消费占33.8%,农村生产用能中的煤炭占51.5%,另外,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较低,当前农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不合理.阐释了农村能源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与产业政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近期基本需求.最后,概述了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北方农村地区供暖、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村节能等农村能源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省农村能源紧缺和浪费严重等问题,实施以软科学为指导硬科学为基础的综合建设方法,四县五年累计开发节能折标煤231.67万t,创社会效益14.1925亿元,营造薪炭林8164hm,改造残次林12.46hm,减少烟尘排放量4.8万t。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及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状况及相互关系,阐明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一般特性,分析了小康地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将人均有效热消费、商品能所占比重及人均电力消费作为家庭能源消费特征评价指标,进而给出了不同经济类型区家庭能源消费评价指标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问题目前较少受到关注。该文在梳理中国农村能源与国家总体能源之间构成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核算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碳排放,分析其总量及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在国家碳排放总量中的地位。结果显示,从1979至2007年,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已从8.89亿t增至28.74亿t,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的煤炭和电力等商品能源消费的增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在全国总排放中所占比重在40%~60%之间,2002年后虽有所下降,但2007年仍达40.99%。即使不考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其比重也维持在25%~48%之间,且总体上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峰值点出现在2000年,比重为47.40%)。因此,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应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减排不能忽视农村贡献。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不合理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消费方式是破坏森林植被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在退耕还林地区进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改变以秸秆、薪柴为主要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沼气和推广以煤代柴,逐步建立以沼气为主,煤炭、电力、薪柴为辅的多元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一个地区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合理途径,我们就四川省米易县农村能源资源以及消费现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根据本县能源消费、能源资源、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能源资源与需求预测等专题分析数据,运用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优化设计,并对计算机求解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常州市农村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青  王效华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4):154-157
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是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该文运用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常州市农村能源消费的各个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价,得出了人均纯收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提高当地农村能源消费水平,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能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政策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可获得历史数据进行整理,系统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政策演变。从总量看,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标准煤)从1979年的307.19 Mt上升到2008年的998.51 Mt,增加了3倍多;从消费结构看,非商品能源消费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品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生物质能源已不再占农村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农村地区人均用能呈现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区域资源禀赋是影响各省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当前农村能源仍然游离于国家商品性能源供给体系之外,没有真正上升到国家的能源战略体系中。农村能源政策体系受制于“二元结构”以及能源“分业管理模式”,其实施和安排以少量的技术政策为主,致使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呈现多部门、多目标管理与多主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典型县入户调查的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是国家能源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对中国8大经济区的典型县的1 440个家庭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的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有很大差异,8县年人均能源消费平均为26.7 GJ,最低10.4 GJ(上杭县),最高86.6 GJ(舒兰县)。在能源消费中秸秆、沼气、薪柴、电力所占比例8县平均分别为44.33%、23.13%、12.79%、9.61%。收入较高的农村家庭使用着更多的电力、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源,较少使用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从总体上,传统生物质能仍然是中国农村家庭的主要能源。该研究为掌握中国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未来发展,制定相关能源、环境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注农村生活用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成本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黄土台塬区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相关数据,建立核算模型估算了不同能源消费结构情景下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废料量。结果显示,现状户均消费2 018.16kg标煤,人均731.41kg标煤,总体用能水平较低;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生态成本很少考虑;与现状相比,9种能源结构类型下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以及废料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综合成本较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结构转换的发展方向。其中沼气可以成为替代薪柴的最有效资源,是该区农村实现能源利用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用能方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建设方针,总结、分析了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提出了分阶段能源资源节约、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战略重点和支持政策。并系统地探讨了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成功模式,指出了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建设方针,总结、分析了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提出了分阶段能源资源节约、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战略重点和支持政策。并系统地探讨了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成功模式,指出了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消费水平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为探讨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全国30个省市农村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给出了1996年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人均有效热、人均电力及商品能比例作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特征指标,进而分析了这些指标与人均收入和年均气温的相关关系。人均电力消费(Y,元)与人均收入(X,元)的回归方程为Y=22.964+3.956×10-2X。  相似文献   

18.
江苏扬中农村家庭生活用能和能源消费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作为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小康农村的典型,扬中农村家庭生活用能正处于商品能加速替代非商品能的时期。连续五年的家庭生活用能问卷调查表明,用能品种结构变化较大,电力和液化气消费迅速增长,而秸秆和煤炭的使用在下降;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对稳定,但有效能消费却略有上升;分析表明,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户均人口和人均作物收获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该文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性质、中国小康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等一般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环境效益,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折标煤,t)和5.98×108tce。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理论可以减少排放SO21674.33万t,NOX246.57万t,CO215.50亿t,CH47524.35万t,总N626.01万t,总P467.96万t,通过使用沼气从而减少砍伐森林2123.99万hm2。(2)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环境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是环境效益较大的地区,效益最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青海、宁夏和海南。  相似文献   

20.
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系统总结和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地区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模式和做法,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地区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