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太白山南坡湑水河中上游孟家沟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和观察.调查观察结果认为,孟家沟可能为新的大熊猫冬栖地,现有大熊猫1只.对粪便检测结果显示,食物全部为巴山木竹叶子.建议对黄柏塬地区的大熊猫冬季栖息地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大熊猫对栖息地利用情况,同时,加强对社区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实行社区共管,建立自然保护区专业队伍和村民业余队伍相结合的反偷猎体系,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业》2012,(18):57-57
前不久,由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雷带队的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组,根据国家林业局总体部署和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实施计划,深入马边彝族自治县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目前,已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3.
利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调查样地资料,采用相关系数和欧式聚类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类型进行了数量分类。结果表明,卧龙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植被属于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2个群系组,14个群系。  相似文献   

4.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腹心区,区内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 856 hm2[1],是凉山山系各大熊猫保护区的联系纽带。同时保护区所处的美姑县为凉山彝族聚居腹心区,长期以来,彝族村民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全面了解凉山彝族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状况,对保护凉山山系大熊猫乃至四川和全国大熊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按照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在保护区内均匀设置固定监测样线30条(总长度105.49 km,比例为0.29 km/100 hm2,海拔2 040 m~3 360 m),通过春季(4月~5月)和秋季(10月~11月)分别对大熊猫种群状况、伴生动物情况和人为干扰情况进行监测。本文随机选择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找出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干扰种类、特点、规律及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程度,提出减少干扰的措施,从而为大熊猫保护管理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调查分析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的影响是保护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主要依据。资料的获取、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用都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本文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在大熊猫栖息地受地震影响分析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步骤,并对佛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受地震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2007年6月,我们对太白山大熊猫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11只,是秦岭大熊猫一块新增栖息地。太白山大熊猫的发现,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分析了威胁太白山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对策,为有效保护太白山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森林与人类》2003,23(1):36-36
2003年1月4日,陕西省大熊猫监测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该中心是国内首家为了定期监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多年来,为了保护好秦岭的大熊猫,国家和陕西省组织开展了多次调查工作,并先后建立了11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覆盖了陕西省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在保护区以外实施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以及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大熊猫走廊带建设项目,也对大熊猫基因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陕西省的大熊猫监测工作始于1992年,最初仅有佛坪自然保护区等极少数保护区开展此…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内村民的采笋行为,不但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大熊猫日常最喜食竹笋和当年生竹),同时因采笋人员进入林区活动,既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干扰,还易引发森林火灾。调查了保护区产笋量及采笋情况,分析了竹笋采集对大熊猫食物影响状况,以期为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0.
陕西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1.
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青保护区坚持在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保护科研一体化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及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实践证明:保护科研一体化对恢复已遭受破坏了的大熊猫栖息地生境,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了解和掌握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及时救治伤病野生动物和防控森林病虫害,控制区内非法活动和人为干扰,增进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十年来,为加强对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中国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建设国家公园等措施,有效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建立一个完整、连续、广阔的“新家”。就地保护:拯救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的原产地对生物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就地保护是遵循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实施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中国长期坚持大熊猫就地保护和保护地网络建设工作。1963年,中国首次建立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就地保护大熊猫的序幕由此开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分布、保护及管理现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今后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四川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顶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茂县境内。它是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动物地理属于东洋界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初步调查发现有70种兽类分布于保护区内。51种为东洋界种类,16种为古北界种类,3种为广布种。区系和分布特点是东洋界种类为主,东洋型、南中国型和横断山系分布型种类丰富;南北动物渗透性分布较明显;珍稀种类较多,达23种;特有种丰富,有28种;保存有较多的古老原始类群。保护区作为第四纪冰期兽类的避难所地位较明显,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较高,保存良好,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6.
《森林与人类》2023,(3):84-89
保护大熊猫的意义远不止于保护大熊猫本身,几乎每一片大熊猫栖息地都分布着中国最重要的特有物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大量的伴生物种也会受益,体现出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对伴生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伞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林业科技》1991,12(2):71-73
地形、植被类型、坡度和海拔高度是与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因子。为弄清这些因子与大熊猫分布及活动的关系,作者通过参加1985~1988年四川省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综合调查和资料整理,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于后。 一.野外记录和统计方法 野外采用路线调查方法,记录发现大熊猫新鲜活动痕迹(主要是新鲜程度在1个月以内的粪便)所在地的地形、植被类型、坡度、海拔高度。地形分6类:即高原、主山脊、坡面、干沟和支沟;植被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事处(WWF)与国家林业局召开了2002年合作项目年会,双方就未来的工作合作进行了广泛友好的商讨,确定了新年度的保护合作工作重点,并签署了2003年财政年度的谅解备忘录。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一直是合作双方的重点工作领域。在上个财政年度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新的合作范围,包括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评估、监测巡护、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示范、能力建设和公众保护意识提高等。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区也是国家林业局与WWF合作的重点项目区域。WWF将与国家林业…  相似文献   

19.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部分大熊猫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圈养大熊猫种群间遗传交流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2012年两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分析了太白山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聚集区、种群数量和密度变化。结果表明:太白山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密度增加,向西扩散明显,已至太洋公路两侧。由于黑河、万泉沟、红水河、八斗河一带秦岭箭竹开花枯死,东北部大熊猫活动范围整体退缩。受当地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与道路、旅游活动的影响,太白山与牛尾河、兴隆岭栖息地之间连通性不足,不同种群交流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