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炎热而且持续天数较长,奶牛产犊后胎衣不下、乳房炎、肢蹄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奶牛整个胎次的产奶量。主要原因是很多奶牛场将饲养管理的重点都放在产奶牛上,却忽视了对干奶牛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夏季炎热而且持续天数较长,奶牛产犊后胎衣不下,乳房炎、肢蹄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奶牛整个胎次的产奶量.主要原因是很多奶牛场将饲养管理的重点都放在产奶牛上,却忽视了对干奶牛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1奶牛常见普通病的防治 奶牛常见的普通病主要有:胎衣不下、不孕症、乳房炎、肢蹄病、产后瘫痪、酮病、瘤胃酸中毒、肥胖综合症、流产、难产、子宫脱、前胃疾病、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心包炎、犊牛腹泻、脐带炎、血尿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贵阳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某奶牛小区奶牛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养殖小区2007~2009年的平均年受胎率为83.0%,产犊间隔时间为427.00±3.36d,产后子宫复旧时间为39.94±1.72d;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及死胎的发病率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乳房炎和肢蹄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的趋势。该奶牛养殖小区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及肢蹄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严重影响了该小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调查了合肥市某牧场269头奶牛的分娩情况,其中胎衣不下奶牛26例,发病率为9.67%.结合该奶牛场的实际情况,并调查了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与胎次、犊牛初生重、妊娠时间和异常分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奶牛疾病治疗用药情况,我们通过现场与问卷结合的形式,在全国各个地区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各奶牛场均以消化道疾病、乳房炎、子宫疾病、卵巢疾病和肢蹄疾病为主要疾病.从单种疾病发生的频率看,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高,前胃弛缓、肢蹄病、犊牛腹泻、卵巢疾病、胎衣不下、生产瘫痪、瘤胃积食、肺炎等为奶牛常发疾病.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影响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因素,笔者对新疆呼图壁种牛场产犊记录资料进行整理,通过SAS 8.1统计软件分析了产犊季节、胎次、性别、犊牛初生重等对奶牛胎衣不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犊季节对奶牛胎衣不下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春季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达到了40.72%;胎次对奶牛胎衣不下有极显著影响(P<0.01),尤其是3胎以上的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高于40%;犊牛性别和初生重对奶牛胎衣不下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贵阳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某奶牛小区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养殖小区2007—2009年的平均年受胎率为83.0%,产犊间隔时间为(427.00±3.36)d,产后子宫复旧时间为(39.94±1.72)d;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及死胎的发病率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乳房炎和肢蹄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的趋势,且该奶牛养殖小区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及肢蹄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该小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围产期疾病是指与奶牛妊娠、分娩密切相关,并发生在围产期内的一系列疾病,如产后瘫痪、子宫炎、卵巢囊肿、乳房炎、真胃左移、妊娠毒血症、胎衣不下、酮病等。部分学者把慢性网胃炎、真胃扩张、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疾患也包括在内。本文主要围绕奶牛围产期的某些常见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奶牛围产期一些  相似文献   

10.
奶牛胎衣不下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奶牛产后12h未能排出胎衣,就表示异常。正常健康奶牛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在6%左右,异常分娩的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升高,最高可达50%。胎衣不下可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子宫炎、乳房炎、不孕、酮病、败血症或死亡,给养牛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规模化万头牧场全面兴起,单产不断提升,然而奶牛胎衣不下常有发生,本文旨在查明分娩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及规律,为防治奶牛胎衣不下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2022年11月—2023年10月一年间分娩的2 936头荷斯坦奶牛从分娩胎次、胎儿性别、单双胎、胎儿出生体重、产犊难易度等生产实际状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其与分娩母牛胎衣不下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胎次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低,初次分娩的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24.41%,发病率最高;产公犊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母犊的奶牛(P<0.05);产双胞胎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单胎的奶牛(P<0.05);犊牛初生重<30kg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高于其他体重群体;在胎天数<260d的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分娩奶牛(P<0.05);自然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低于助产奶牛(P<0.05)。综上,分娩胎次为二胎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最低,头胎发病率最高;产公牛犊,母畜怀有双胎,胎儿出生体重<30 kg、>36 kg,早产...  相似文献   

12.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是指皱胃一部分由正常位置经瘤胃下方移到瘤胃与左腹壁之间的一种疾病,是高产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我们近年来诊治奶牛皱胃左方变位12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病因引起变位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干奶期精料、玉米青贮喂量过高;产后突然大量增加精料;妊娠和分娩。此外,凡是能引起皱胃运动弛缓的各种疾病如子宫炎、乳房炎、胎衣不下、产后瘫痪和酮病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产犊对母牛产后子宫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收集荷斯坦牛分娩及新生犊牛数据,分析上述因素与奶牛难产及子宫健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头胎、分娩体况评分3.25或3.75、死胎、公犊和犊牛初生重≥44.0 kg为难产风险因素;犊牛初生重≤34.0 kg和(或)死胎为胎衣不下风险因素;死胎和胎衣不下为产后子宫炎风险因素;死胎、产后子宫炎和分娩体况评分3.25或3.75为子宫内膜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产后12 h胎衣无法排出的现象。根据统计分析,胎衣不下能直接导致奶牛产后初次配种的天数延长并增加发生子宫炎的危险程度。胎衣不下还与卵巢囊肿高发、产奶量下降和奶牛淘汰率上升有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奶牛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母牛产后12h后胎衣仍未排出就认定是胎衣不下。导致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奶牛本身胎盘结构、营养状况、个体差异、各种应激等。尽管胎衣不下是奶牛疾病中的常见病,但所导致的后果却很严重,发生过胎衣不下的牛只其代谢病、乳腺炎、子宫炎等发病率也相应地比正常的牛只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准确地把握胎衣不下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调查分析了甘肃省某牧场2011~2015年奶牛常发疾病类型和发病率,结果发现,该场常发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繁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分别占主要疾病的14.39%、16.63%和14.13%,且以犊牛和成母牛发病率较高,成母牛以乳房炎、胎衣不下和子宫炎发病率较高,犊牛以感冒、腹泻、腹痛和肺炎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酮病逐渐成为危害奶牛健康最重要的代谢病。产前干物质采食量不足可以诱发产前瘫痪、分娩异常、死产、难产以及初乳抗体含量较低,产后发生酮病等。酮病可继发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低血钙、产后瘫痪、真胃变位、子宫炎、乳房炎等疾病,已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兽医对酮病认识不足,临床型酮病治疗效果差,死淘率较高。牧场管理者由于缺乏酮病的系统防控技术,不能够从奶牛生产过渡期着手开展奶牛酮病的防治工作,造成奶牛分娩失败病例剧增,死胎、弱胎增多,产后酮病爆发,健康程度下降,产后60 天奶牛的死淘率高居不下。  相似文献   

18.
子宫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为3.0%~36.4%,而产后10天内子宫炎的发病率为20%~40%,胎衣不下发病率可达80%以上。但也会因营养条件、胎次、疾病、产犊季节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9.
分娩是奶牛养殖的关键环节,从产前进产房到产后出产房这一段时期称为分娩期.母牛分娩产犊,繁衍出后代,实现扩群和产奶,创造经济效益.分娩期也是疾病高发的时期,难产、产道损伤、产后瘫痪、乳房炎、子宫炎和产褥期感染及败血症等疾病是困扰分娩期奶牛健康的重要疾病.如何做好产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些大型牧场没有专用的产房,犊牛在围产牛舍出生,甚至被刮粪机刮到坑道中死亡.一些牧场存在过多助产、过早助产和盲目助产的情况,更有专家大力宣扬"宁可错助一千,不可漏助一头",因此,有必要探讨接产的操作流程、适时助产及盲目助产和过早助产的危害.一些牧场胎衣不下发病率高,引起子宫炎发病率高,并降低繁殖和生产性能,如何科学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前言奶牛产后的最初几周完全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伴发许多代谢病和传染性疾病。胎衣不下和子宫炎是两种最常见的产后疾病。据报道不同牛群的发病率从2%以下到某些季节超过50%。胎衣不下未必与繁殖力降低有关,但显然易造成产后子宫的明显感染。据报道胎衣不下的母牛有88%以上发生子宫炎,而在围产期的正常母牛群中只有8%。这种产后子宫炎往往与产后发情延长和配种次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