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分置下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农地利用行为与逻辑——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调查数据 |
| |
作者姓名: | 徐玉婷 黄贤金 於冉 周艳 徐国良 |
| |
作者单位: |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3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50;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80, 41401123) |
| |
摘 要: |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关 键 词: | 三权分置 传统小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地利用 农地生产率 |
收稿时间: | 2021-01-24 |
修稿时间: | 2021-05-23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