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生物炭及秸秆长期施用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作者姓名:林洪羽  周明华  张博文  李子阳  朱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
基金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10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3079)和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择优项目资助
摘    要:依托紫色土坡耕地长期施肥试验观测平台,研究生物炭、秸秆对紫色土坡耕地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长期施肥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无机氮磷钾肥(NPK)、秸秆还田(RSD)、生物炭与无机氮磷钾配施(BCNPK)、秸秆与无机氮磷钾配施(RSDNPK)。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组,随后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表明,RSD、RSDNPK和BCNPK处理的表层SOC含量比CK处理增加43.1%~90.5%,SOC储量提高65.1%~74.3%,其中RSDNPK处理、BCNPK处理较NPK处理SOC显著增加25.2%~33.1%(P0.05), SOC储量显著提高23.2%~30.0%(P0.05)。团聚体MWD和GMD均为RSD处理RSDNPK处理BCNPK处理NPK处理CK处理; RSD处理0.25~2 mm的团聚体含量高达45.5%,较CK处理提高57.7%;秸秆和生物炭配施处理(RSDNPK处理和BCNPK处理)0.25~2mm的团聚体含量为41.3%~45.7%,而0.053mm粒径团聚体含量却降低54.1%~55.4%。NPK处理、RSD处理与CK处理的增长趋势相似,呈随团聚体粒径减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先增大后减小,继而再增大的趋势;而RSDNPK、BCNPK处理则呈随粒径减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的趋势。生物炭和秸秆的施用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但生物碳的施用对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的施用,秸秆的施用对稳定土壤结构效果更优,因此生物炭和秸秆的施用可作为紫色土耕地土壤肥力维持和提升的有效管理措施。

关 键 词:土壤团聚体  生物炭  秸秆  土壤有机碳  紫色土
收稿时间:2019-08-19
修稿时间:2019-09-3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