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研究
作者姓名:卢燕宇  孙维  唐为安  何冬燕  邓汗青
作者单位: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象局 合肥 230031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809)、安徽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1301)资助
摘    要: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态参数估算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为12 391kg?hm-2,以沿淮和江淮之间最高;1961—2015年淮北和沿淮东部地区为显著上升趋势,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下降为主。通过考虑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偏离最适区间而导致的胁迫影响,建立了高温、低温、雨涝、干旱4种气候胁迫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气候胁迫的超越概率形成了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价方法。气候变暖使研究区冬小麦高温胁迫显著上升,低温胁迫显著下降,水分胁迫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冬小麦的气候风险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以沿淮和江淮之间风险最低,淮北北部和江南南部风险较高;淮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和低温贡献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雨涝风险为主。融合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胁迫风险形成冬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其空间格局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种植分布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匹配程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调整空间。

关 键 词:全球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胁迫指数  气候风险  气候适宜性  安徽省
收稿时间:2019-06-23
修稿时间:2019-08-1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