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水稻产量对不同水氮处理的响应 |
| |
作者姓名: | 李然 蔡威威 艾天成 申华平 武红亮 王斌 李如楠 |
| |
作者单位: |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
| |
基金项目: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2018YFC02133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增产关键技术及示范”(2015BAC02B06)。 |
| |
摘 要: | 为了实现减少氨挥发带来的环境负效应和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在典型的江汉平原稻作区,设计4种不同的水氮管理模式:1)U+CI(普通尿素+常规灌溉),对照(CK);2)US+SWD(普通尿素减氮20%+薄浅湿晒节水灌溉);3)CRU+CI(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常规灌溉);4)CRUS+SWD(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减氮20%+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探究了减氮与节水灌溉搭配的条件下,控释尿素对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间稻田土壤铵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但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各水氮处理氨挥发最高峰出现在施肥后的1~3 d,其中CRU+CI的氨挥发速率最快,为N 1.46 kg·hm^-2·d^-1。在整个晚稻生长季,基肥期和分蘖期是氨挥发的主要时期;节水减氮搭配下,常规施肥稻田的氨挥发总量显著小于控释肥处理稻田的氨挥发总量。其中US+SWD分别比CRU+CI和CRUS+SWD氨挥发总量降低了21.3%和15.3%,损失率分别降低了0.9%和14.8%;其中U+CI的氨挥发总量分别比CRU+CI和CRUS+SWD的氨挥发总量降低了15.7%和9.4%,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5.5%和27.3%。稻田氨挥发损失量与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正相关。相比U+CI(CK),CRU+CI的水稻产量和CRUS+SWD的水稻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CRU+CI增加了17.4%,CRUS+SWD增加了11.0%,而两个处理之间的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综合增产效应和节能减排效应,CRUS+SWD是该区域目前最佳的水肥管理方式。
|
关 键 词: | 节水灌溉 控释肥 铵态氮 氨挥发 |
收稿时间: | 2019-10-1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壤与肥料》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壤与肥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