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健康用水量计算模型研究
作者姓名:孙琦伟  吴普特  王玉宝  赵西宁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905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29B09)、教育部引智项目(111-2-16)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
摘    要: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期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的二因素试验,研究了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明显改善了群体光合速率。在一定灌溉总量范围内,灌溉次数与群体光合速率呈抛物线型关系。较多的灌溉次数下群体光合速率的提高归因于LAI增大和群体光截获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与冠层透光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效应及偏相关分析表明:W0、W1j、W1b、W3群体光合速率主要受群体透光率和叶面积的影响,W2群体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受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综合产量和群体光合速率等因素,春季灌2水(拔节水和孕穗水)的小麦群体上层截获光较多,中下层通风透光良好,群体光合同化能力最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在此基础上采取密度为300株.m?2基本苗能够提高生育后期的群体光合速率,延长其高值持续时间,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关 键 词:小麦  灌溉模式  基本苗密度  群体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收稿时间:2011-04-23
修稿时间:2011-08-3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