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施用生物炭对干旱区玉米农田碳足迹的影响
作者姓名:王冠丽  孙铁军  刘廷玺  程功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呼和浩特 010020,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69017);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BS05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1620105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139002);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滚动发展计划(IRT_17R60);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RA401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寒旱区水资源利用创新团队(NDTD2010-6)
摘    要:为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本研究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的玉米农田设置施入不同含量生物炭的对比试验,其施用生物炭量分别为:0(CK)、15(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就各处理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CO_2、CH_4及N_2O)通量进行观测,对其农资投入进行统计,并进行碳足迹的计算。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会有效降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累计排放总量,处理C15、C30、C45与对照CK相比,其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21.4%、14.2%、16.8%;碳足迹及单位产量碳足迹则随着生物炭添加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处理C15、C30、C45与对照CK相比,其碳足迹分别增大73.1%、149.1%、227.8%,其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分别增大59.8%、121.2%、195.9%。相比对照C15,处理C30和C45分别提高了玉米产量的4.2%和2.2%,但增幅均并不显著。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因素考虑,建议科尔沁地区玉米农田在生产过程中施用15 t?hm~(-2)生物炭,在保证增加产量的同时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关 键 词:CH4  N2O  碳足迹  温室气体
收稿时间:2019-05-1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