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
| |
作者姓名: | 龚世飞 丁武汉 肖能武 郭元平 叶青松 王巍 李虎 |
| |
作者单位: |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荆州 434025,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荆州 434025,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 |
基金项目: |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CAAS-XTCX2016015);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2018A BA 097) |
| |
摘 要: | 为分析丹江口库区农业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识别流域水质污染风险变量,探究主要潜在污染物时空排放规律,估算流域污染负荷并分析污染物来源贡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周年常规监测,对核心水源区典型小流域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时间差异性。同时采用平均浓度法估算了流域内面源污染负荷量和各污染源类型对主要潜在因子负荷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浊度、色度及流量在上游与下游间存在显著差异,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铵态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pH和电导率在不同监测断面间差异不显著;TN、TP、COD和流量是影响库区水质、造成污染风险的主要潜在因子;5—9月,随着降雨量和流量的增加,同步出现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高峰。流域内,上、中、下游流域监测断面TN年负荷量分别为4.94、11.04、20.43 t,TP年负荷量分别为0.17、0.50、0.68 t,COD年负荷量分别为29.02、68.78、118.27t。农业生产及生活对TN贡献较大,规模化养殖对TP贡献较大,二者联合对COD负荷贡献率达到76%。研究表明,大量氮磷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是引起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偏高的主要原因,加大对农业生活区和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控制管理,构建植被缓冲带等减少水土流失措施,对有效防治丹江口核心水源区典型小流域的面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
关 键 词: | 农业面源污染 地表径流 流失特征 丹江口库区 |
收稿时间: | 2019-03-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