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1998—2016年洱海流域磷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 |
作者姓名: | 韦晓雪 李晓琳 郑毅 |
| |
作者单位: | 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0200/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60551);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2017FD104);云南省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建设项目(0511311) |
| |
摘 要: | 为分析1998-2016年洱海流域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通过输出系数模型计算1998、2005、2010、2016年洱海磷污染负荷,以细化磷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6年,洱海总磷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流域内点源污染增加、面源污染减少,但面源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其中,1998年洱海流域总磷污染负荷为390.273 t,2005年为402.150 t,2010年为398.879t,2016年达到最高值429.451 t。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粪便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是洱海流域三大污染来源,其产生平均负荷分别占总磷污染负荷的48%、18%、15%。洱源县总磷污染负荷达205.608 t,大于大理市污染负荷。洱海子流域总磷单位面积负荷集中于86.027~540.519 kg·km^-2·a^-1,其中子流域1~14变化明显。今后流域治理过程中可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畜禽粪便科学还田、合理施用化肥等方式,减少磷素向水体中的排放量,从而实现流域内磷素的合理循环。
|
关 键 词: | 洱海流域 点源污染 面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子流域 |
收稿时间: | 2019-04-10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