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梵净山保护区主要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与空间分布
作者姓名:王丞  冉伟  杨朝辉  毕兴  粟海军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 贵阳550025;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口554400
基金项目: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平台人才5781-39号
摘    要:【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设20台,并基于占域模型研究了4种主要雉类的栖息地选择模式。【结果】1)红外相机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82张,记录到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7种雉类。2)占域模型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4种主要雉类的占用率的主要因素,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3种雉类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而红腹角雉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正相关,呈现不同的海拔分布格局。其中,灰胸竹鸡主要栖息于海拔1 100 m以下,白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1 500 m以下,红腹锦鸡适应不同的海拔,红腹角雉主要栖息于1 500 m以上。3) 4种主要雉类表现出2种相异的植被类型选择模式,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明显倾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倾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针阔混交林。在坡度的选择上,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选...

关 键 词:梵净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栖息地选择  雉类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