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秸秆材料处理养猪废水除磷效果及磷形态变化特征研究 |
| |
作者姓名: | 陈坤 赵聪芳 李裕元 李希 刘铭羽 吕殿青 吴金水 |
| |
作者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800100);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611003106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ISA2018201) |
| |
摘 要: |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场废水具有良好效果和可资源化利用的显著优势,但养殖场废水一般养分浓度过高,湿地植物难以耐受,采用适当措施降低养分浓度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选取麦秸、玉米秆、稻草三种南北方常见的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基质材料,建立三级生物基质处理系统,开展为期6个月的野外控制试验,以期探明生物基质处理系统对高负荷养殖废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及磷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利用秸秆材料可以有效去除高负荷养殖废水中的磷,其中总磷(TP)和溶解态无机磷(DIP)去除率平均可达40.1%和35.9%,出水TP和DIP平均浓度分别可降至54.35~62.35 mg/L和22.68~23.25 mg/L,达到绿狐尾藻生态湿地的耐受范围之内(73 mg/L)。生物基质处理系统对磷的去除主要以颗粒态磷在生物基质处理系统中的物理沉淀为主,平均占磷素总去除量的57.5%;养殖废水中DIP的去除率与水温(T)、pH值呈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Eh)的相关性不显著(P 0.05)。三种秸秆基质材料对磷素的去除能力有一定差异,当磷素去除率显著下降时需要对秸秆材料进行补充,建议稻草和麦秸的补充周期为90 d,而玉米秆的补充周期为120 d。本试验对于养殖废水污染的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
关 键 词: | 麦秸 玉米秆 稻草 养殖废水 磷形态 磷去向 |
收稿时间: | 2020-02-06 |
修稿时间: | 2020-04-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