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转Pi9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株系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引用本文:许赵蒙,李利华,高晓庆,袁正杰,李莘,田旭丹,王岚岚,瞿绍洪. 转Pi9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株系的比较转录组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45-255. DOI: 10.16819/j.1001-7216.2020.9126
作者姓名:许赵蒙  李利华  高晓庆  袁正杰  李莘  田旭丹  王岚岚  瞿绍洪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21;3.湖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长沙 410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2016);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0DS700124-ZZ1906);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扶持学科建设2018年B类项目
摘    要:【目的】在转录水平上解析Pi9基因介导的稻瘟病抗性调控机理,为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向水稻品种日本晴(NPB)及其转Pi9抗稻瘟病基因株系(NPB/Pi9)接种稻瘟菌。分别于接种后0 h、12 h、24 h、36 h提取叶组织样品,选取12503个水稻基因定制基因芯片,进行水稻基因转录组分析,并通过q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NPB/Pi9在接种后12 h、24 h和36 h的基因表达量分别与其接种0 h表达量比较,共检测到7754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应地,感病水稻NPB在以上时间点共检测到738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接种后36 h,NPB/Pi9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显著多于NPB。比较NPB/Pi9和NPB相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共获得406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接种后36 h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多于接种后0 h、12 h或24 h。因此,NPB/Pi9的稻瘟病防御反应更强烈。对NPB/Pi9与NPB相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细胞外区域、植物对刺激应答、转录调控、氧化还原、离子结合、次生代谢和植物激素相关的GO分类在接种后呈显著富集,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途径的KEGG通路在接种后显著富集。与效应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相关的水杨酸信号途径、几丁质酶,以及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相关的胞外区域、对刺激的应答、木质素合成等,均在抗感水稻之间差异表达。而且PTI/ETI共有的WRKY转录因子、MAPK激酶、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等发生差异表达。综上所述,NPB/Pi9和NPB的差异表达模式与ETI和PTI相关,两者相互联系并在Pi9介导的稻瘟病抗性中发挥作用。【结论】与日本晴比较,抗病基因型NPB/Pi9对稻瘟病防御反应更强烈。转录因子、激酶、NBS-LRR基因、几丁质酶、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以及植物次生代谢在Pi9介导的稻瘟病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 键 词:水稻稻瘟病  转录组  抗病基因  植物激素  次生代谢
收稿时间:2019-11-23
修稿时间:2020-03-11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ransgenic Rice Line Carrying the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9
Zhaomeng XU,Lihua LI,Xiaoqing GAO,Zhengjie YUAN,Xin LI,Xudan TIAN,Lanlan WANG,Shaohong QU.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ransgenic Rice Line Carrying the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9[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2020, 34(3): 245-255. DOI: 10.16819/j.1001-7216.2020.9126
Authors:Zhaomeng XU  Lihua LI  Xiaoqing GAO  Zhengjie YUAN  Xin LI  Xudan TIAN  Lanlan WANG  Shaohong QU
Affiliation: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2.Institute of Virology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China;3.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稻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稻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