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河套灌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
| |
作者姓名: | 刘静 吴普特 王玉宝 赵西宁 操信春 孙世坤 |
| |
作者单位: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 7121002.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 7121003.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 7121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 7121002.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 7121003.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 712100;2.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 712100;2.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 7121003.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 712100;2.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 7121003.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 712100;2.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 7121003.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 712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29B09);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计划(B120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助项目 |
| |
摘 要: | 为了科学评判农业生产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该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同时考虑蓝水、绿水等多种要素,分析了河套灌区5个区域2000-2008年的农业生产相对效率,并对非DEA有效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各区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差异不显著。杭后和五原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利用生产技术,而生产规模是影响前旗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实现DEA有效,21个非DEA有效DMU的各投入平均调整幅度分别为16.66%(蓝水),22.23%(绿水),19.46%(盐渍化灌溉面积),20.66%(非盐渍化灌溉面积)和23.82%(农业人口)。灌区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灌溉设施,加强土地管理,同时在现有绿水资源利用情况下,建立节水高效型种植结构。该研究为探寻河套灌区农业高效生产模式,指导其他灌区农业系统改善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灌溉 水 数据包络分析 农业生产效率 河套灌区 |
收稿时间: | 2013-11-26 |
修稿时间: | 2014-03-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