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碳收支空间格局预测
引用本文:冯源,朱建华,刘华妍,肖文发.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碳收支空间格局预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4):852-862.
作者姓名:冯源  朱建华  刘华妍  肖文发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引起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评估未来县域尺度碳排放空间格局对于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5—2020年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数据及CLUE-S模型预测2025—2030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收支时空动态。【结果】2005—2030年渝北区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4.57×10~4hm~2,林地面积呈现"增加-减少"反复波动的趋势,面积净增长2 293.8 hm~2;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增加;建设用地扩张最明显,面积增长3.32×10~4hm~2,整体扩张强度为0.92%。人类活动影响指数(HAI)呈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其值在2020年最低(0.49),并在2030年最高(0.54)。渝北区耕地的碳汇功能和建设用地能源消费分别是该区碳吸收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渝北区碳吸收随耕地面积减少而逐渐降低,2005—2030年碳吸收由2.17×10~5t逐渐降低为1.43×10~5t,而碳排放却由2.07×10~5t逐渐增加到1.02×10~6t,导致渝北区净碳排放量由-1.01×10~4t增长为8.79×10~5t。渝北区地均碳吸收值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及该区北部平行岭谷的丘陵地带较高;地均碳排放值在西南部平坦丘陵地带较高,并随建设用地的扩张向北沿平行岭谷蔓延。【结论】基于CLUE-S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从而获得未来县域碳收支空间格局的方法是可行的。现有产业结构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保证县域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碳平衡  土地利用变化  CLUE-S模型  碳排放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