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凤尾蕨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作者姓名:徐晨茗  鲍立宁  张瑾  姜宇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合肥 230601;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合肥 230601; 安徽建筑大学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708085MB50),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 18030801106),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KJ2016SD14),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1704a0902006)和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7030801028)共同资助。
摘    要:以景观植物凤尾蕨作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分析凤尾蕨植物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铅积累量的变化等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叶绿素、植物POD酶(过氧化物酶)、植物CAT酶(过氧化氢酶)一系列指标,在0~500 mg·L~(-1)时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植物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铅胁迫下呈下降趋势,表明凤尾蕨具有一定的耐铅性能;凤尾蕨可以吸收高浓度Pb,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铅积累量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地下部铅最大富集量82.578 mg·kg~(-1)、地上部铅最大富集量16.153 mg·kg~(-1),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地下部最大富集系数达10.819,表明凤尾蕨具有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在低浓度Pb(0~500mg·L~(-1))处理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三种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表明凤尾蕨根际微生物在低浓度铅污染情况下,可协同植株强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关 键 词:铅污染  植物修复  凤尾蕨  超积累植物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