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寨港无瓣海桑-海桑人工红树群落结构特征 |
| |
作者姓名: | 王旭 马宗耀 杨怀 周光益 楼坚 |
| |
作者单位: |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
,
海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
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
| |
摘 要: | 分析红树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与本地种海桑(S.caseolaris)在热带地区混种17年后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红树树种均适合在滩涂前缘生长,且长势良好,但无瓣海桑的长势要优于海桑,无瓣海桑树高、胸径、冠幅甲均值分别为10.6 m、15.06 cm和3.43 m,海桑为9.56 m、12.69 cm和2.23 m,两者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指数分别为68.02%和24.69%;(2)群落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等乡土红树植物的自然更新现象,表明"引进种 本地种"的人工恢复模式可以促进乡土红树的更新,尤其是在滩涂前缘;(3)通过数量和立木结构分析可推测,随着群落的发展,群落中的无瓣海桑和海桑会逐渐被秋茄、桐花树等乡土物种替代,从而达到本地物种的生态恢复.
|
关 键 词: | 无瓣海桑 海桑 结构特征 热带风暴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