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秦山核电温排水对鱼类分布的影响
作者姓名:蒋朝鹏  徐兆礼  陈佳杰  孙鲁峰  阙江龙
作者单位: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6131),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5027-8)
摘    要:根据2010年5月(春季)、2010年9月(夏季)和2009年12月(冬季)秦山核电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以及秦山核电站温排水扩散数学模拟结果,通过秦山核电温排水海域鱼类季节密度的时空分布、优势种、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探讨并分析了秦山核电海域温排水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尾数密度分别为5.55×10~3 ind/km~2、22.10×10~3 ind/km~2和10.52×10~3 ind/km~2,重量密度分别为33.80 kg/km~2、59.06 kg/km~2和66.46 kg/km~2。秦山核电海域渔业资源数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海域相反,冬季最高,春夏季较低,主要与冬季温排水海域具有暖池效应,形成部分鱼类滞留在此越冬有关。温排水平面分布对鱼类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温排水区域鱼类密度低于其他水域,冬季相反,鱼群滞留在温排水热羽区域,因而显示出温排水海域有较高的鱼群密度。温排水对不同适温习性鱼类影响不同,暖温种能够适应一定的低温,例如,刀鲚(Coilia ectenes)可以在温排水水域越冬,而对高温有耐受性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夏季在温排水水域成为优势种。鱼类优势种的适温性决定着鱼群的分布特征,冬季最重要的优势种为刀鲚,在尾数上的贡献率高达45.02,由于该种在温排水的热羽区域分布密集,形成温排水水域鱼群密度大于周边水域的现象。由于温排水改变了渔场环境,导致新的越冬场的形成,有可能形成新的渔汛,引起当地渔场属性的改变。

关 键 词:秦山核电  温排水  鱼类  优势种
修稿时间:2016-03-14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