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家吴发启教授
摘    要:吴发启教授,男,生于1957年9月,陕西省黄陵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原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环境学院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至今,任系副主任、副院长等职,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发启教授1993-1994年赴意大利摩德纳大学访问,1996年被遴选为杨凌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科技新星,1997年经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生导师。 吴发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为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讲授了《地质地貌学》、《风沙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水上保持原理》、《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设计》、《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流域管理学》和《土壤侵蚀力学》等9门课程。《水土保持原理》、《沙漠学》1997年被评为原西北林学院优秀课程。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有独到见解,一些观点已被21世纪生态环境类教改课题组采用。编著和参编出版教材4部。1982年以来,吴发启教授先后参加、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推广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先后主持的主要项目有"陕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淳化黄土残塬沟壑区开发治理与农持续发展研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示范综合研究"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应研究"等,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其代表性专著及论文有《缓坡耕地侵蚀环境及动力机制分析》,"黄土高原南部侵蚀能量组成与分级特征","黄土高原南部侵蚀能量的产沙特征及其作用"和"SoilErosion Prediction on Sloping Cultivated Lands in theSouthern Loess Plateau in China"。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对黄土高原南部缓坡耕地侵蚀环境与动力机制、小流域水上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一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配置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1)得出缓坡耕地侵蚀产沙量较少的降雨区域特征;(2)建立了缓坡耕地径流能量计算方程,并依据降雨量、雨强和平均径流深对降雨动能、径流能量进行了等级划分和命名;(3)研究了侧向水平风对降雨动能的作用。得出降雨动能随风速而增大,迎风坡单位面积的降雨动能最大,背风坡、侧风坡单位面积的降雨动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4)研究了表层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容重、作物根量等。前者与其呈二次曲线关系,后两者均为线性关系;(5)将泥沙输移引入缓坡耕地的侵蚀研究中;(6)系统地研究了缓坡耕地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和生产力衰退的机理。得出土壤养分衰减是通过径流与泥沙流失2个方面来实现的;(7)依据黄土高原南部土壤侵蚀规律、社会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需求,参与组织创建的小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模式,解决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难题,"八五"至"九五"累计创经济效益5.0×108余元,社会效益显著。 在新千年的开始,吴发启教授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到"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建设的历史性工程之中。他经常参加考察,撰写论文,提交报告,为有关管理、决策部门献计献策;同时不断总结经验,集成成果。并正在精心编撰《黄土高原农林复合配置》和《水土保持规划》2部专著,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他主持的国家西部科技专项"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沙产业技术开发示范"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专题"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建没与示范"等项目,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必将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供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综合办公室,陕西杨凌712100)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