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酶活性间的关系
作者姓名:张英英  蔡立群  武均  齐鹏  罗珠珠  张仁陟
作者单位:1.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甘肃 武威733006;2.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70;3.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269,31571594);“十二五”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14B03);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GSCS-2013-13);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摘    要: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15年的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4种不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等4种参与碳循环土壤酶,并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与土壤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层,NTS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较T处理增加了16.3%、28.26%、41.88%、37.04%,NT、TS处理较T处理各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0~30 cm土层,NTS、TS、NT处理与T处理相比,蔗糖酶分别提高了33.84%、21.59%、25.15%,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90%、13.43%、12.69%,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9.13%、17.39%、4.34%,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81%、2.08%、3.65%;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与各形态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增加对有机碳积累作用最显著,有助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过氧化物酶有利于总有机碳的积累。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是适宜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减少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耕作措施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活性碳组分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