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引用本文:王光宇,朱丽君,张扬.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3):91-95.
作者姓名:王光宇  朱丽君  张扬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项目
摘    要: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505.58 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398.29 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 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 kg(CO2-eq)/kg.

关 键 词:碳足迹  双季稻  温室气体  安徽省  沿江平原  栽培体系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