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作者姓名:闫秋艳  董飞  贾亚琴  李峰  杨峰  鲁晋秀  高丽娟  张建诚  王苗
作者单位:1.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山西 临汾 041000;2. 山西省襄汾县农业农村局, 山西 襄汾 041500;3.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 山西 运城 044000
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201703D211002-5)
摘    要: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山西晋南旱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晋麦92号”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研究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休闲期免耕+探墒沟播、休闲期深松+常规条播和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4种耕作模式对麦田土壤蓄水量及变化特征、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条件下,沟播较常规条播更有利于提高100-200 cm土层蓄水量。沟播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增加效果不明显或略有降低,2个年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6%和9.3%。休闲期深松和深翻比免耕均能提高旱地小麦播前和返青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以深翻效果最佳,这种增加作用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小麦产量在2个年度均表现为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处理最高(较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处理增产44.6%和147.2%)。产量增加与地上部干物重和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深松和深翻使2个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2.7%和46.74%,53.70%和94.91%,且在较干旱年份(2018—2019年)增加效果越明显。可见,休闲期连续2年深松和深翻均能提高土壤蓄水量,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条件下,沟播对小麦产量影响因年份不同而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关 键 词:耕作  旱地小麦  土壤蓄水  产量及构成因素  水分利用效率
收稿时间:2020-06-13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