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牛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Ⅱ—牛伪狂犬病病毒在鸡胚及多种单层细胞上的病变及含毒量的研究
引用本文:黄寿森,程由铨,周文谟.牛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Ⅱ—牛伪狂犬病病毒在鸡胚及多种单层细胞上的病变及含毒量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3(4).
作者姓名:黄寿森  程由铨  周文谟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大学 (黄寿森),福建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程由铨),福建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周文谟)
摘    要:牛伪狂犬病病毒(闽A株)能通过鸡胚卵黄囊、尿囊腔、尿囊膜感染和繁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经卵黄囊、尿囊腔接种的鸡胚,均于48~72小时死亡,死亡率达100%。经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其羊水含毒量最高,对H.K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达10~7/0.1ml,胚胎为10~6/0.1ml,尿囊液为10~2/0.1ml;经尿囊腔接种的鸡胚,其尿囊液及羊水均为10~5/0.1ml,胚胎为10~3/0.1ml。 该毒株对H.K、M.K等15种单层细胞均可引起细胞致病作用,其病变可分为二种类型:于单层肾细胞上形成聚融合和萎缩圆形坏死,在鸡胚等细胞上形成萎缩圆形坏死。 病毒在H.K细胞上生长繁殖后,经测定在上清液、细胞质、细胞核质中均含有10~6TCID50/0.1ml的毒价。 牛伪狂犬病病毒经H.K细胞连续传代后,对H.K细胞的毒力可达10~8TCID_(50)/0.1ml,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为3小时。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