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鸢乌贼目标强度绳系控制法测量
作者姓名:王欢欢  张俊  陈作志  汤勇  孙铭帅  黄佳兴  邱永松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资流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资流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资流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资流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资流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资流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406502);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NFZX2018);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7YB19)
摘    要:2017年9月在南海北部(18°42.9′N,113°05.5′E)附近的深海海域,利用Simrad EY60型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120 kHz)和自制的鸢乌贼绳系控制装置对25尾鸢乌贼逐尾进行了单体目标强度(TS/dB)的测量,探讨了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中脉冲长度决定水平(PLDL/dB)、最小标准脉宽(min NPL)、最大标准脉宽(max NPL)和短轴角度最大标准偏差(MIA)等参数的变化对鸢乌贼单体目标强度测量的影响,分析了鸢乌贼单体TS的变化规律,并归纳了鸢乌贼TS与胴长的关系。结果显示,①随着PLDL增大,所探测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并在PLDL=6 dB时达到峰值,而平均TS则呈单调增加趋势;随着min NPL增大,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减少,在min NPL0.7范围内,平均TS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当max NPL1.2时,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随max NPL的增大而增加,但平均TS却随之减小,当1.2max NPL1.8时,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平均TS则基本保持稳定;鸢乌贼单体目标数量随MIA的增大而增加,但平均TS则随之减小。②本研究中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参数的优化组合为PLDL=6.00dB,min NPL=0.7 dB,max NPL=1.8 dB,MIA=0.8°。③活体鸢乌贼单体平均T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48.6 dB和-63.63 dB,其对应鸢乌贼的胴长(ML/cm)分别为25.2 cm和12.4 cm,鸢乌贼TS与其ML的关系为TS=34.22 lg ML–98.23 (N=16,R2=0.603)。本实验首次尝试利用绳系控制法海上现场测量活体鸢乌贼的目标强度,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鸢乌贼声学散射特性积累了资料,亦能为其他头足类或鱼类目标强度的海上现场测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鸢乌贼  渔业声学  目标强度  绳系控制法  单体目标探测
收稿时间:2018-06-10
修稿时间:2018-10-1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