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废弃物田间曝氧水-火联动制炭设备及技术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校亮 袁国栋 毕冬雪 韦婧 沈冠华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 26400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 肇庆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肇庆 526061; 4. 广东大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莞 523169;,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 26400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 264003;,3. 肇庆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肇庆 52606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3);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CYJS05A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基金(41501522)及东莞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2014607101003)资助 |
| |
摘 要: | 生物炭具备固碳减排、提升地力、修复污染土壤等功效,但其推广应用面临着成本过高的难题。为降低其生产(设备与场地的运维费用)和使用成本(原料与炭品的运输费用),该文研发田间制炭技术,将生物质就地转化为生物炭。通过水-火联动技术,可在田间曝氧环境下制备得到生物炭。研究表明,原材料特性决定着成炭的操作工艺;其中,竹柳采用单向引燃、槽面喷水控温、通孔喷雾成炭的方式进行,棉秆采用单向引燃与控温、喷水横切炭体、喷雾成炭的方式进行,芦苇采用多位点引燃、槽面和通孔同时控温、逐层分区喷雾成炭的方式进行。采用该技术制备的生物炭表现出了较好的均质性,成炭率在30%左右;同时保存了较多的营养元素,如碳质量分数介于43.49%~60.30%、氮质量分数介于0.52%~0.86%;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如羧基含量介于0.98~1.09mol/kg、酚羟基含量介于0.53~0.59mol/kg;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介于16.0~262.2 m2/g。竹柳、棉秆和芦苇在成炭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经尾气处理系统处理后(PM 2.5(56、66、68μg/m3)、PM 10(100、114、128μg/m3))均达到排放标准。该文提供的田间制炭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且效率高。实践表明,农民在自家田里可制炭达1 t/(d·人),成本仅需162.5元/t。该文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生物质 废弃物 生物炭 水-火联动 曝氧炭化 |
收稿时间: | 2018-12-27 |
修稿时间: | 2019-05-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