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清代洪涝灾害特征 |
| |
作者姓名: | 侯雨乐 刘瑞 赵景波 |
| |
作者单位: | 阿坝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汶川 623002,武警工程大学 基础部, 西安, 710078,中国科学院 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1 |
| |
基金项目: | 阿坝师范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岷江干旱河谷气温、降水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ASA18-02);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SKLLQG14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资助基金(18YJC840020) |
| |
摘 要: | [目的]分析四川省汉源县清代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为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对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汉源县清代洪灾等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清代洪灾的等级、频次、周期以及成因等问题。[结果]清代汉源县洪涝灾害共计发生55次,平均4.87a发生1次。轻度洪灾、中度洪灾、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各占洪灾总数的14.55%,60.00%,21.82%和3.64%,以中度洪灾为主。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洪灾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1644—1739年和1770—1809年是洪灾少发期,1740—1769年和1810—1911年是洪灾高发期,并出现了5次重大洪灾事件。清代汉源县洪灾存在约5a,10a的震荡周期。[结论]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印度夏季风强盛期及南方涛动(ENSO)事件年前后出现洪灾的机率极大。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垦殖、森林破坏等人为无序开发加剧了洪灾频次和严重程度。
|
关 键 词: | 汉源县 清代 洪灾等级 太阳黑子 印度夏季风 ENSO事件 |
收稿时间: | 2018-09-13 |
修稿时间: | 2018-10-0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