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铅锌矿区复耕后土壤-作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修复措施 |
| |
作者姓名: | 沈乾杰 刘品桢 杜启露 刘晓媛 吴迪 |
| |
作者单位: | 贵州师范大学 山地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0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贵州师范大学 山地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 山地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 山地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01 |
| |
基金项目: |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碳酸钙剂量对黔产红托竹荪富集重金属及产质的机制”(黔科合LH[2016]7204) |
| |
摘 要: | [目的]了解废弃铅锌矿区复耕农田耕作层土壤—作物污染特征及变化情况,探究最合理的植物修复系统。[方法]利用基于GIS的Tominson负荷指数法对不同耕地重金属污染分布格局及来源进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法(BCF),复合质量影响指数法(ⅡCQ)探究土壤—作物污染特征。[结果]研究区耕作层土壤中Cd,Zn,Pb,Hg含量分别是贵州省背景值的100,45,18,18倍,Cu,As,Cr与背景值基本相同;蒟蒻种植地为重度污染。茎块类作物食用部分富集重金属能力最强,稻米次之,瓜类作物最弱,当地瓜类作物可做为抗富集重金属的先行植物。[结论] Cd为主要控制因子,蒟蒻种植地为主要控制区域;根据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重度污染区域建议采用超富集植物修复及活化剂共同作用;中度污染区域种植抗富集蔬菜及阻绝污染源的方式;轻度污染区域稻米种植区采用钝化措施,从而达到修复耕作层土壤重金属目的。
|
关 键 词: | 废弃矿区 复耕土壤 土壤—农作物系统 修复措施 重金属污染 |
收稿时间: | 2019-03-26 |
修稿时间: | 2019-05-0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