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香蕉-甘蔗轮作模式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持续效果与土壤微生态机理(Ⅱ)
作者姓名:林威鹏  曾莉莎  吕顺  伍朝荣  王芳  周建坤  刘文清  蔡昆争  杜彩娴  夏玲
作者单位: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州 51064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州 510642,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州 510642,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州 510642,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523061
基金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项目(2016LM4216)、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8LM1027)、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2018507201112,2013108101043)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20410005)资助
摘    要: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引起维管束坏死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毁灭性最强的植物病害之一。我们在古籍《广东新语》找到有关香蕉-甘蔗轮作的记载,经大田试验证明,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大幅下降至1.79%。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探明连作蕉地轮作甘蔗,后茬香蕉的持续抑病效果及其机理。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测定回种不同年限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甘蔗地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仅为1.79%,后续3年发病率逐年递增,分别为21.93%、25.80%和28.81%,但均低于多年连作蕉地的平均发病率(49.15%)。土壤放线菌和尖孢镰刀菌总数随香蕉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酸杆菌门(32.86%)、变形菌门(28.85%)和绿弯菌门(12.33%)3个菌门为香蕉-甘蔗轮作系统香蕉根围土细菌的优势菌门。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细菌相对丰度随回种香蕉逐年增加,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而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浮霉菌目(Planctomycetales)、球杆菌目(Sphaerobacterales)、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和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细菌随香蕉回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4年内仍能保持较好的抑病效果。本模式具有轮作时间短、抑病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关 键 词:香蕉-甘蔗轮作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持续效果  控病机理
收稿时间:2018-04-09
修稿时间:2018-08-29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