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MCR模型的水网平原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构建
作者姓名:黄雪飞  吴次芳  游和远  肖武  钟水清
作者单位: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9;2.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杭州 310029,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9;2.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杭州 310029,3.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9,2.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杭州 3100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74151,714032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8YJA63013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LY18G030031)
摘    要: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域作为生态源,考虑生态廊道与文化景观的连接,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建设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加入文化遗迹等景观的连接点进行优化,进而构建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12块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20条,一般廊道有46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11条规划廊道,连接30个文化遗迹点与生态斑块,形成3个区域文化与生态景观小网络,规划后网络连接度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廊道构建与乡村人文景观的连接,为水网平原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 键 词:乡村  文化遗产廊道  生态廊道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收稿时间:2018-11-25
修稿时间:2019-03-1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