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
作者姓名: | 芮银 蒋日进 王好学 栾会妮 印瑞 朱玉丹 张琳琳 |
| |
作者单位: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 荣成 2643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903);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LGN20C190012);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C02056);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资源监测及养护效果服务采购项目 |
| |
摘 要: | 为了解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基于2018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在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83种,隶属于9目51科,其中优势种鱼类2种,重要种18种,隶属于5目11科,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和龙头鱼。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测度(NMDS)分析表明,春、秋季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均可分为3组,且群落组间差异显著,龙头鱼、七星底灯鱼、赤鼻棱鳀等是影响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ABC曲线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受到中度干扰(W=0.027);秋季鱼类群落处于较为严重干扰状态(W=-0.185)。典范对应(CCA)分析表明,水深、温度和盐度为影响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海洋理化因子。与2015年和2017年同期资源量相比,2018年11月生物量和丰度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想要将海洋资源恢复到理想状态,需要进行长久的资源保护。
|
关 键 词: | 产卵场保护区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年际比较 大陈洋 |
收稿时间: | 2020-09-27 |
修稿时间: | 2021-04-13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